杨达伦,遗产和遗体全都捐了!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我们是当天才知道消息的,杨老师是我们林业人的骄傲。”
“杨老师在世时干干净净,去世后也捐得干干净净,他的事迹让我们很感动。”
“杨老师用实际行动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这是人间大爱。”
……
捐赠仪式都已经过去好几天了,但保山市林业和草原局的职工们依然还在谈论着一个共同的话题:按照林草局退休职工杨达伦的遗嘱,侄子杨万明将老人的73万余元遗产和遗体全部捐献了出去。
一
1937年8月,杨达伦出生于腾冲和顺。因为父亲在缅甸做生意,幼年的杨达伦和哥哥也随父亲一起到缅甸生活。
1943年,父母将杨达伦和兄长从缅甸送回家乡,在和顺老家的杨氏祠堂里读私塾。随后,杨达伦先后在腾冲市益群中学、腾冲市第一中学就读,并于1958年考入云南大学。
1962年,从云大生物专业本科毕业的杨达伦被分配到腾冲林业局工作。1978年,杨达伦调入刚成立的保山地区林科所,直到1997年12月以林业工程师身份退休。
“杨老师一辈子都在林业系统工作,从事的主要是林业科技情报工作,管着所有的图书资料。他把资料当成宝贝,管理得井井有条,给所有的资料按时间和类别编了号,只要工作需要,他随时能提供给大家。”从1981年起就与杨达伦一起共事、2016年退休的职工王保生告诉记者。
杨达伦一生未婚,无儿无女。1996年,也就是退休前一年,杨达伦患病,住进了保山市第三人民医院。为了照顾他的生活,局里先后安排了两人帮他保管工资卡,照顾他的日常生活。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后,局里还专门聘请了一名护工来照顾他。
二
2024年4月11日,作为保山市林业和草原技术推广站(原林业科学研究所)退休职工、林业工程师的杨达伦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87岁。
“新中国成立前,二叔本来已经没有上学的机会了。后来,在政府的关心帮助下,他得以继续学习,成为解放初期的大学生。”杨达伦的侄子杨万明告诉记者,正是这样的成长经历,杨达伦和自己的父亲从小就倍加珍惜学习机会,更是对国家和社会始终怀揣着一颗感恩的心。
杨万明在德宏州农业银行工作,虽然路途遥远,但二叔住院治疗后,他经常在周末或节假日到医院里来看望他,平时也经常在电话里和主治医生、局里安排照顾二叔的工作人员交流,了解其治疗和生活起居情况。
在住院期间,杨万明的父亲曾经和杨达伦谈起一些晚年的安排。兄弟俩都认为,是新中国给了他们新生,让他们有机会上学、参加工作。尤其在杨达伦生病住院后,组织安排专人照顾,杨达伦不仅衣食无忧,还得到了很好的治疗。于是,兄弟俩一起商议,希望把身后的财产全部捐献给教育公益事业,把遗体也一起捐给国家。两位老人决定后,便把遗愿交代给了杨万明,并叮嘱他一定要完成。
“二叔告诉我,他没有任何房产。他走后,我要把所有的医疗费结清,不够的话我补上。如果有剩余,就帮他全部捐出去,一分不留。”说到此处,杨万明依然难掩心中的悲痛。
杨达伦去世后,杨万明谨记叔叔的遗嘱,片刻不敢耽误,与姐姐杨淑惠一起,当天就办理了向昆明医科大学捐献遗体的手续,让遗体用于教学和科学研究。随后,他及时联系了保山市林业和草原局,还专程赶到保山市教育体育局(保山市云南省教育基金会保山善洲分会),说明叔叔的遗愿。最终,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杨万明与受捐赠方签订了捐赠协议。
三
10月25日上午,保山市林业和草原局召开了“杨达伦遗产”捐赠签约仪式。
根据之前达成的捐赠协议,杨万明将二叔留下的个人全部遗产73万余元全部捐赠给社会,用于支持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善款中的50万元捐赠给云南省教育基金会保山善洲分会,用于支持保山教育事业,由保山市教体局代管,其中20万元指定捐赠给保山市林草局挂钩的施甸县酒房乡梅子坪,用于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剩余23万元中的20万元捐赠给德宏州农业银行挂钩的德宏州梁河县平山乡教育基金会,用于乡里的教育事业;余下的3万元则捐赠给杨达伦兄弟曾经读过的私塾,现在位于腾冲市和顺镇的杨氏宗祠。
“杨达伦老人的捐助,必将为无数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直接送去阳光与关爱。基金会一定严把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关,做到专款专用、善款善用。”云南省教育基金会保山善洲分会负责人表示,“正是因为有无数位像杨达伦和他亲属这样的人,才让社会有更多的温情与暖意。”
“杨达伦是全市林草职工的优秀代表。他生前在工作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我市林草科技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去世后,将遗体和全部遗产捐献给国家,体现了对党和人民的深厚感情与忠诚,诠释了大爱无疆、人间真情。”市林草局主要负责人说。本报记者 黄宝洲 杨镕滔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