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角田:小菌菇焕发新“蘑”力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农户在菌棚里劳作。
近年来,昌宁县田园镇积极打造集采、食、游为一体的菌旅融合发展新模式,镇里的四角田村更是凭借温凉地区独特的气候条件与自然资源,积极引进野生菌精深加工企业,成功将野生菌产业打造成乡村振兴的产业品牌和亮点,让小菌子“开”出新“蘑”力,开辟了村、企、民共同富裕新路径,成为通过林下生“金”,让越来越多的群众吃上“生态饭”的典型。
四角田村位于昌宁县田园镇东北部,总面积4800亩,辖16个村民小组881户2692人。全村共有林地3.4万亩,户均林地38.6亩,森林覆盖率达84.6%,享有“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国家森林乡村”的美誉,充沛的森林资源和独特的气候条件为当地带来了丰富的野生菌种类和丰厚的产量,野生菌产业成了四角田村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年平均采摘交售鲜菌达480余吨。
过去,四角田村野生菌一度无人管护,出现过度采摘、加工粗放、购销无序的问题,导致群众管不出好水平、做不出好产品、卖不起好价格,优质的生态资源没有较好地转化为群众口袋里的真金白银。四角田村党总支以建设“两山”理论转化实践基地为目标,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千万工程”经验,牵头领办四角田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合作社内聚菌农、外引企业、对接市场、协调服务的“磁铁”作用,形成“党组织+合作社+农户+企业”的发展模式,实现了野生菌产业采摘、收购、加工、品牌和销售的“五个统一”,推动生态资源逐步向生态产业、生态经济升华,开辟了村、企、民共同富裕的新路径。
四角田村坚持提升生态资源转化的标准化、科学化、品牌化水平,确定走统一采摘、收购、加工、品牌和销售的“五个统一”野生菌发展路子,利用“一张网”织密生态资源。四角田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了881户菌农入社抱团发展,邀请对口部门和行业专家开展种植和管护技术辅导,按照林有其属、菌有其主的管理思路,大力推广拦网管护、科学采集、合理留种、保护菌塘等措施,提升了菌农科学管护水平。合作社积极对接市场引入云味农产品有限公司进行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生产,组织菌农规范采摘,集中向企业交售野生菌。通过联合建设野生菌、腊鹅、牛干巴等5条生产线,统一SC认证和加工标准,公司推出炸制、卤制工艺菌类单品24个,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销售模式,打通了采摘、加工、销售等关键环节,不断提升特色农产品附加值。
该村坚持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理念,做实联结,走好生态效益转化“一条路”,探索推出“115”利益联结分配机制。第一个“1”,即合作社组织菌农向企业统一交售经科学管护获得的优质野生菌,企业以高于市场价10%的价格溢价收购,保障群众收益。第二个“1”,即企业考虑合作社的协调、服务关系,按低于市场10%的成本价批发加工成品供合作社经营赚取差价,保障合作社正常运转。“5”,即企业拿出年度纯利润的5%反哺村集体作为村级集体经济收益,促进村党组织更好地服务群众。自2024年3月利益联结机制建立以来,云味农产品有限公司累计加工各类野生菌20余吨,公司销售额达2600余万元,群众务工收入达200余万元,菌农野生菌收入突破1500万元、户均增收3400元,合作社收入12.6万元、新增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3万元。
该村坚持以建设“两山”理论转化实践基地为目标,持续拓展结构,推动一产增量、二产增效、三产提质,不断延伸生态经济发展“一条链”,推动生态资源变生态产业、生态产业跃升生态经济。合作社采取外出学习人工培育技术、引入市场主体拓展菌类品种和对接科研机构建设繁殖基地等措施,引入赤松茸产业1个,人工培育干巴菌、粉菌100亩,鸡枞100亩,赤松茸85亩,建立科学繁殖基地200亩,充分做好菌产业源头增量工作。同时与企业对接,扩充冻干食品加工生产线,满足了多样化的市场需求。该村通过盘活闲置资产,提升改造蘑菇农庄1个,建设野生菌采摘体验园12亩、露营区8亩、亲子游乐场1个,并积极引导农户开办农家乐7家,形成了集采、食、游为一体的菌旅融合发展新模式,年平均接待游客1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00余万元。
龚毅明 万建竹
本文图片均由吴再忠提供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