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丹:壮剧的第一朵“梅花”(艺术生涯·“梅花”这样绽放⑨)
来源: 人民日报 阅读:
哈丹出演《牵云崖》剧照。
谢江波摄
“我家住在铜鼓岭,从小听着打鼓声。鼓声知我苦和甜,鼓声是我根与魂……”3月复工以来,广西壮剧团排练场内,《我家住在铜鼓岭》的复排一天都未曾中断。这是哈丹正在准备的下一部戏。自从获得梅花奖,哈丹感到人们对壮剧的关注明显增多。这让她既感欣喜,又有了更大的压力和动力。
哈丹获得梅花奖是在2019年,参评时演出的是壮剧《牵云崖》。这是她拿过分量最重的奖,也是壮剧自诞生以来收获的第一个梅花奖。对于个人演艺事业和壮剧的发展而言,都意义重大。在接过奖杯时,她想,终于又为壮剧走向全国迈出了一小步。
壮剧有200多年的历史,是壮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戏曲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民族色彩,广泛流行于广西红水河流域的壮族地区以及云南的文山、富宁、广南等地。2006年,壮剧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哈丹和壮剧结缘,源于家学。她的父母分别是广西桂剧界有名的老生和旦角。小时候,每当父母登台演出,哈丹便跑到剧场玩乐。昏黄灯光下,描眉涂脂的精致妆容,一唱三叹的唱腔,依依袅袅的身段,是她童年常见的片段,也是最宝贵的记忆。像一个朦胧美好的梦境,戏剧悄悄种在哈丹心里。
哈丹第一次登台时,还未完全记事。有一年,广西桂剧团排练桂剧《家》,导演为剧中角色“海儿”的人选伤透了脑筋,无意中看到正在排练场疯跑的哈丹,虽然辫子凌乱、大汗淋漓,但那一对闪闪发亮的大眼睛透着灵动。导演一拍大腿:“嘿,就让哈丹上!”果然,“人小鬼大”的哈丹不负众望,本真的表演让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这段经历,在哈丹的记忆中早已模糊不清,长辈们却至今津津乐道。
1993年,18岁的哈丹从广西艺术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广西壮剧团,从此开始了职业演员的生涯。从小的耳濡目染,让她在舞台上如鱼得水。但她也曾迷茫过。她进入这一行时,正值戏曲的低潮期,尤其是壮剧这类地方剧种,更面临重重危机。是母亲的支持给了哈丹信心和动力。“你就应该是走这条路的人。”母亲的一句话,让她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与京剧昆曲等剧种相比,壮剧还算“年轻”,没有形成太多严谨的固定程式。这给了哈丹开拓创新的空间。在排练壮剧《投江》时,为了更好地体现角色在江中的挣扎,哈丹创造性地把赣剧的长水袖技巧运用到表演中。要将长达三米的长水袖舞得优美自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排练的紧要关头,哈丹每天只休息三四个小时,整整练习了三个月,由于体力支持不住,几次累得摔倒在台上。最终,她成功将漫天飞舞的长袖融入壮族民歌曲调里。
《牵云崖》则是更大的挑战。该剧的一大亮点就是哈丹一人分饰两角。那是一对双胞胎姐妹,一样的容貌,不一样的心灵:一个高傲善妒,一个善良纯真;一个爱财,一个爱才。哈丹深入人物内心世界,把握人物性格特点,以不同音色的唱腔、不同体态的身段,将两个角色塑造得极其灵动。角色出场,只要一个表情、一个动作,观众立刻就能明白这是姐姐还是妹妹。精湛的演技,让掌声在剧场不断响起,经久不息。由于每次转换角色都要换装,时间紧急,哈丹只能一路小跑往返台前幕后,根本没时间调整状态,一穿上衣服,就必须立刻进入角色。唯有通过多练,让人物真正融入内心,化为本能,才能达到这样的演出效果。
哈丹塑造过的角色还有很多。无论是《冯子材》中有勇有谋的壮家首领青凤,《邕州阿姆》中诠释无私母爱的彩霞,或是《挑山女人》中肩负重担的王美英,《天上恋曲》中美丽、俏皮的朱灵……她都能游刃有余,让人物在舞台上绽放绚烂光彩。但对哈丹来说,最好的角色永远都是下一个。每一次演出都是新的,每一场戏都要有突破,这就是哈丹的追求。
《 人民日报 》( 2020年04月30日 20 版)
责编:李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