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宁:一张奖状,激活农业发展的“永动机”
来源: 保山日报网-保山日报 阅读:
在昌宁县档案馆,有一张奖状可以称为“镇馆之宝”。这是一张1958年12月周恩来总理签署的国务院奖状,内容为:奖给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云南省昌宁县。这张奖状,犹如一把“金钥匙”,激活了昌宁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前进的“永动机”。
与这张奖状同时存放的,还有另外一张“奖给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云南省昌宁县莽坡人民公社”的国务院奖状,以及两面中共云南省委员会、云南省人民委员会授予的锦旗,鲜红锦旗上“政治挂帅,思想解放,技术革新,不断前进”“发扬共产主义的协作精神,互相支援共同进步”的金色大字,在60年后今天依然闪闪发光。
对于这两张奖状两面锦旗,当年留下的记录并不太多,只有第一部《昌宁县志》的大事记里有着寥寥几笔,许多亲历者已经故去或者讲述不清。好在还有许多荣誉感召下成长起来的人,用火一样的热情,发扬当年奖状背后昌宁人的苦干实干精神,在一个个看似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家住漭水镇街子的退休教师王文荣,就是这些人里的一个。
出生于1944年的王文荣, 2003年从漭水中学退休后,每天早上喝够小罐茶后,就会开始一天的忙碌,除了看电视新闻、读书看报外,还自己种菜、自己采茶制茶、自己养鸡,简单却丰富的退休生活,让他整个人显得格外精神,如果不是满头银发,看不出他早已年过古稀。说起当年昌宁县和莽坡人民公社获得周总理签署的奖状,老人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热火朝天的年代:“那个时候我们还小,还在读书,听老师和大人讲了这个奖状,说是他们披红挂彩地去领回来,即使只是听说,我们都是激动得不得了!”
“昌宁县和莽坡公社获得这个荣誉,证明我们在党领导下做出的成绩是一流的,这对老百姓是一种激励,让大家的发展积极性更高。”说起往事,王文荣回忆起了当年漭水有名的“于仁兴互助组”、明德人种玉米的“三道工序一条龙”、漭水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地区和省里交流“天麻麻亮先干上一么喝”,说到开心之处,还念起了当年县文工队编排的节目里的台词:“漭水是个好地方,东山核桃西山茶……”王文荣说:“周总理签署的奖状,对于我个人的触动很大,我无论读书还是工作,都会去努力争第一。我从参加工作起到退休就是搞教育工作,在搞教育的时候,我就经常用这些先进事迹来鞭策自己,各行各业搞得好,我搞的教育也不能让它马虎。”
“这个最高的荣誉,鼓励我们再接再厉,再创先进。”如王文荣所说,国务院“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奖状,如同一声春雷,唤醒了昌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一个个春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央持续实施的一系列支农强农惠农政策支持下,昌宁县始终立足于山区农业县的实际,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作为全县的重中之重来抓,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了令人瞩目的跨越,农业产量产值取得巨大进步,农林牧渔业全面协调发展,农业生产条件实现巨大飞跃,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不断健全,农村居民生活在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后,又向着更富、更强的目标迈进。全国首批优质茶叶基地县、糖料生产基地县、名优特林产品(泡核桃)基地县、生猪调出大县、南菜北运试点区域、茶叶科技创新示范县、十大生态产茶县,省级生态茶叶示范县、优质烤烟示范县、商品肉牛(羊)出口基地县、竹类生产基地县、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一县一业”茶产业特色县……一项项荣誉、一个个基地,见证着传统农业大县健步向农业强县迈进的征程。
从昌宁县农业和农村局了解到,“十三五”末,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0.41亿元,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由53.65亿元,“十三五”期间分别增长31.5亿元和22.95亿元。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全县共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5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8个、市级2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达602个,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6个、省级示范社107个;有市级以上农业庄园15个,家庭农场35个;农产品加工产值达51.99亿元,“十三五”期间增长29.08亿元。农业基础不断增强,主要农作物耕种收农业机械化率达53%,农田水利化程度达60%。农业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绿色食品牌”产地认定30万亩、认定产品24个、认定产品产量4.33万吨,建成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面积41.76万亩、产品10个、产量6.22万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达98%以上。农村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92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9.3%。
“1958年12月,漭水镇的前身莽坡人民公社荣获了由周恩来总理签署的国务院奖状,被评为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这集中体现了我们漭水镇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漭水镇先后创造了全省第一家乡级科委、全市第一所农村基层文化中心,全面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高潮。”如漭水镇党委书记李光明所说,无论名称怎么变化,漭水人民始终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发扬前辈的光荣传统,再接再厉开创美好未来。2020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5.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751元,“十三五”年均分别增长15.5%和16.9%。如今,全镇上下正以绿色生态发展为引领,不断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努力提升黄家寨、老寨子、茶山河古树茶地理标志品牌影响力,特色农业发展取得明显进展。
李光明说:“在启航新征程奋斗新时代的今天,漭水镇将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从党的历史当中汲取前进的力量,以党组织在一线引领,党性在一线检验,干部在一线当代,群众在一线给力的一线精神,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功,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以茶叶产业为引领,实现以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为全面实现中国梦开启漭水新篇章。”
面对“十四五”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昌宁县正立足山区农业县的实际,围绕高质量建设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目标,主动融入全省、全市建设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战略,以昌宁“一根丝”精神,继承和弘扬“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荣誉及其背后的精神,坚持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兴农三条主线,全力推动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高质量跨越发展,续写农业大县变农业强县的华章。
“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强农、质量兴农、品牌富农的战略,通过抓基地、育龙头、创品牌进一步补齐短板弱项,紧紧围绕把昌宁建设成云南省最优绿色食品基地,实现农业总产值,蔬菜、生猪、肉牛、红茶五个翻翻的目标,真正实现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转变,进而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昌宁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李绍习的话,勾勒出了昌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新蓝图。
(吴再忠)
责编:刘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