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 > 施甸

杨善洲与昌宁茶

发布时间: 08-09

来源: 保山日报网-保山日报  阅读:

 444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20世纪80年代中期,杨善洲(右四)调研昌宁茶叶生产工作
1986年,保山地区召开三级干部会,昌宁县温泉区作为典型,在会上交流茶叶生产工作经验。
今日昌宁县温泉镇的生态茶园

  ●产茶,多茶,出名茶,这是外地人对素有“千年茶乡”美誉的昌宁县的第一印象。然而许多人并不知道,昌宁茶产业的发展壮大,除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倾力扶持、20万茶农的辛勤抚育外,还与一个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个人就是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荣誉称号的原中共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444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徒步调研的地委书记444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昌宁县的温泉镇,是闻名省内外的著名茶乡,也是杨善洲老书记生前亲自指导和参与建设的名优茶叶基地。如今,温泉的青山绿水间,还传扬着一个个老书记当年和群众一起劳动、指导茶叶生产工作的鲜活故事。444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昌宁县乃至保山地区大力发展茶叶产业的黄金时期。时任地委书记的杨善洲,非常重视农业工作。他常常带着秘书逐县调研,除了一般的面上调研,他最重视的是专题调研,一次专题调研他甚至要花上一个多月的时间,步行几百公里,途经二三十个大队。杨善洲还习惯在专题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召开现场会,推广先进典型和工作经验,发动基层干部群众苦干实干。444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作为农业县,昌宁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也一直牵动着时任地委书记杨善洲的心。出身农村的杨善洲十分重视提高茶叶品质,他要求各县发展茶叶产业要注重精加工、创品牌,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群众收入。如今全省闻名的昌宁“尼诺茶”,就与杨善洲有着传奇的渊源。444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1985年夏末,地处大山深处的温泉区尼诺村迎来了杨善洲这位特殊的客人。444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时任温泉区尼诺村村长李绍祥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杨善洲第一次到尼诺村的样子:“那是1985年6月的一天,时间已经是下午五到六点左右了,他杵着一把木把伞,背着一个黄挎包,穿着一双黄胶鞋,带着一个同伴就进来了。”444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李绍祥没有想到,这个徒步跋涉到尼诺山调研农村工作的人,就是地委书记杨善洲。“那时我们看着他们两人进来,但是从他们的穿着打扮上看,根本看不出来是当干部的。那时候我们刚刚准备吃晚饭,他的同伴说,这个人是地委书记杨善洲同志,他们是从鹿塘村过来的,杨书记在温泉区喝到了尼诺这个地方产的茶,觉得很好喝,说不发展可惜了,所以就一路找来了。那个同志说,杨书记我们两人一路上调研都是靠步行,来的目的主要是看看尼诺村的农村经济发展情况。现在时候不早了,今晚上就要跟你们在村里借宿了。”李绍祥回忆说。444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这一晚临睡前,杨善洲把村里的同志找来,大家坐在小小的会议室里,杨善洲一样一样地问,再一样一样地记录。他既问尼诺村的支柱产业是什么,也问村里群众的家庭经济收入是多少。“老书记说,你们这个村具体有多少茶叶?主要经济收入靠什么?包谷产量如何?他还说你们这个地方的茶好喝,你们要开个会好好研究下,尼诺村这个地方山多、地广,我看可以好好谋划一下茶叶生产。”李绍祥告诉笔者。444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一夜长谈之后,杨善洲带着了解到的情况离开了尼诺山,李绍祥也慢慢忘记了此事。然而仅仅几个月后,杨善洲第二次回到尼诺山。这一次,杨善洲不是调研,而是到村里带领当地的群众种茶。444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虽然三十多年过去了,但是一说起杨善洲的执着和务实,“尼诺茶”的创始人、时任昌宁县温泉供销社主任的杨忠陈还记忆犹新:“他在温泉区住了下来,带着我们到尼诺村开垦茶园。当时,我作为供销社负责人,在尼诺村创办全县首家农商联营茶园,几乎天天都在茶山工作和生活。有一天我们刚刚栽好茶,杨善洲老书记就来了,他看着我们已经种植好的茶树,急得连连说不行不行,说茶树的株距密度高了,不利于茶树生长。后来我们按照他的要求把密度降低了。我们温泉区的计划原来是每亩一万株,在杨善洲老书记的要求下,后来都改成每亩六千六百株了。”444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从亩植一万株改为六千六百株,让杨忠陈对杨善洲刮目相看。更让他印象深刻的,是这个地委书记身上特有的农民本色和公仆情怀。“杨善洲同志非常朴实,一个地委书记,却没有什么架子,说话像我们一样,交谈起来没有隔阂。”杨忠陈说,“在我的印象里,他每次到温泉来,都是穿着中山装。他去村里调研,都是徒步,和群众打成一片。他有时候带着人,有时候不带人,一个人去。当时我在供销社工作,物品百货什么都有。跟着他种茶那么久,大家都非常熟悉了,但是他从来没有向我们要过什么东西。”444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亲手打造“尼诺茶”444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开挖高标准水平梯地茶园,是杨善洲在任时,原保山地区每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444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当时昌宁的茶叶面积和茶叶产值都不高,尤其是后来成为高优生态茶叶基地的尼诺村,投产面积不过百亩,而闲置土地就达五千多亩。杨善洲来到尼诺村后,迅速召集各级干部发动群众开荒种茶,对老茶园实施技术改造。仅仅一年,当地的茶叶生产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444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在杨忠陈的记忆里,在温泉区大力发展茶叶生产的几年里,杨善洲陆陆续续来了十多次,每次都亲临茶山组织、发动和带领群众开展生产。不论天晴下雨,杨善洲始终和当地老百姓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这种“求实、务实、落实”,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作风,蕴涵着深厚的草根情结,也深深感染着杨忠陈。444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温泉区和尼诺村大力种茶的时候,老书记每隔两三个月就来一次,我们劳作的时候,他也不闲着,一定要亲自参加。不管粮食生产也好,茶叶生产也好,遇到乡村干部,他总是要问长问短问到底。如果有不利于群众和发展生产这方面的情况,他就一追到底,一查到底。”杨忠陈说,“老书记是个做事踏踏实实的人,他交代的事情,一定要有结果。”444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尼诺村日照充足,土壤肥沃,降雨丰沛,特殊的地理气候形成了得天独厚的尼诺茶生态环境。1985年下半年,通过多次实地调研后,杨善洲指示温泉区:尼诺茶的品质很好,一定要单独加工,搞好包装,要用尼诺这个地名,创一个“尼诺茶”的品牌。444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按照杨善洲的指示,1986年,在杨忠陈和同事的努力下,温泉供销社创建尼诺茶厂,通过改名和重新包装后,尼诺茶精制“烤青”正式上市,产值很快提高了,当年就获得“滇绿珍品”的美誉,全县的茶叶生产也突飞猛进。这一年,在杨善洲的推动下,“保山地区10万亩低产茶园技术改造”项目顺利在昌宁县实施。5年后,昌宁全县的茶园面积就达到11万亩。仅1986年至1988年3年间,昌宁县就建成高标准优质茶园3万多亩,改造低产茶园3万多亩,新建、扩建茶叶初制所30个。444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说起杨善洲和昌宁茶,83岁的杨忠陈深情地回忆说:“他跟我们说,山区若要富,多种茶和树。他还说,昌宁茶过去也发展,品种也是很好呢,为什么发展不上去?关键是管理上的问题。他责成茶叶主管部门一定要加强管理,作了一些具体的指示。当时改革开放没几年,整个保山地区大面积种茶的还很少,搞成功的也不多。所以杨善洲老书记认为温泉区发展茶叶生产是比较成功的,在这个前提下,他就在昌宁召开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的议题就是专门研究昌宁茶叶发展。会议结束后,参会的人员全部到尼诺山参观。我作为尼诺茶的主要负责人,也全程参加了这次会议。”444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杨忠陈告诉笔者,在这次会议和参观后,昌宁县结合茶叶生产,组织开展了一次大讨论活动。关于发展茶叶产业的会议,县里逐级传达到区、大队、生产队,所以全县马上就铺开了。也是从这一次会议后,保山地区真正开始大面积发展茶叶产业。444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坡改梯的“技术员”444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1985年,杨善洲到温泉区松山村指导茶园坡改梯时,他的朴实和勤劳,在曾经和他一起参与劳动的茶农李再兴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如今追忆往事,李再兴老人仍历历在目:“他的脚上穿着一双草鞋,头上戴一顶大红色的油纸帽,穿着一身青黑色衣服。一眼看上去,他整个人都非常平常,但是精神劲头十足。那天他突然来到坡改梯的劳动现场,我们都以为他是个外地来的打工者,都不知道他是地委书记。”444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李再兴说,那一天,杨善洲在松山茶园坡改梯现场整整参加了一天的劳动。哪里应该开挖成多少坡度,哪里应该稀植,哪里应该密植,杨善洲一清二楚。他还谈笑风生地告诉参加劳动的群众:“我就是坡改梯的技术员。”后来,在休息间隙,李再兴他们和杨善洲攀谈起来。杨善洲告诉大伙,自己当过农民,熟悉农业农村农民。他说:“我的愿望就是大家都因地制宜地把茶叶生产搞上去,让茶农都富起来。”444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李再兴回忆,那一次,杨善洲给农民们讲了很多关于种茶的科技知识。“他说农村要富,靠两个法宝,一个是要勤动脑筋改变思想;一个就是依靠双手创造幸福。他说松山村这个地方,若要致富,首先要发展茶园。他问我们,你们晓得为什么要坡改梯吗?我们说清楚一点点,也不是很明白。老书记就说,我们搞坡改梯主要就是保养水分,另外就是不让肥土流失。”444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在李再兴眼中,杨善洲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官”。“他抽的烟是自己卷的喇叭卷。我们农民抽这个正常,想不到他也抽,我看见过他的口袋里揣着草烟袋。”多少年后,杨善洲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的公仆情怀仍在深深感染着李再兴。444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笔者在松山村采访时欣喜地看到,杨善洲当年亲自指导和参与建设的坡改梯茶园至今还在发挥着保土保水保肥的作用。经过品种改良和几代人的努力,今天,松山村已经成为昌宁县的杨善洲精神教育基地。高山上的2500亩生态茶园,每年可实现经济总收入1300万元,茶农户均收入1.18万元,人均收入3550元。杨善洲当年的愿望,已经变为现实。444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 杨军444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责编:刘自明444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