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乡村振兴路 | 施甸:做强传统产业 助推乡村振兴
来源: 保山日报网 阅读:
(大兴龙头产业 助推乡村振兴·施甸篇)
做强传统产业 助推乡村振兴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在巩固脱贫成果与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施甸县立足传统优势产业,着力发挥区位优势、气候特点、农民习俗与特色产业优势,把培植蔬菜、壮大生猪作为乡村产业发展的重点抓紧抓实,着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培植蔬菜产业 筑牢助推乡村产业发展基础
新鲜莲藕上市了
发挥气候优势,优化生产结构与区域布局。坚持因地制宜,把蔬菜种植向适宜区转移聚集,基本形成以施甸坝、旧城坝、太平帕丹坝、由旺大秧田为主的冬早特色蔬菜种植区域,以姚关雷打树为中心辐射陡坡、瓦窑、摆田区域以及水长永保为中心辐射太平李山、地理、蒋家等区域的夏秋高山补淡蔬菜种植区域,以鲜食豆类烟后种植为主的蔬菜,已形成了规模稳定、效益突出的特色产业。2020年,全县种植蔬菜农户32867户,蔬菜面积11.88万亩、产量13.56万吨,产值3.86亿元,带动有蔬菜种植条件的10474户脱贫户人均增收268元。优势特色产业“两青”豆类种植8.04万亩,产量3.03万吨,产值1.62亿元。“十四五”期间,进一步优化蔬菜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和技术体系,促进蔬菜产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紧密联系和融合程度,不断提高蔬菜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依靠蔬菜产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提高蔬菜产业组织化程度。加快蔬菜产业带建设,打造国家南菜北运基地。在施甸河、孟波罗河、姚关河、乌木龙河流域等热区重点发展冬早蔬菜,在施甸坝的由旺、仁和等温热区和姚关镇发展莲藕、水芋、茨菇等水生蔬菜,在姚关、老麦、水长等温凉山区发展夏秋高山补淡富硒蔬菜。注重实现蔬菜冬春季节的互补和产品的丰富,推进蔬菜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到2025年,蔬菜面积稳定在12万亩,产量20万吨,产值6亿元。
采摘无筋豆,农民增收乐
加强基地建设,持续改善蔬菜生产效能。加快蔬菜生产基地建设,优化区域布局,严格按照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标准,整治土地、完善水利设施、田间道路和配套栽培设施,大力推广绿色有机蔬菜生产技术,集中建设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绿色蔬菜基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截至2020年底,在蔬菜主产区建成高稳产农田8.6万亩,建成蔬菜保鲜冷库70座、设施大棚0.5万亩。未来五年,将抓住国家在过渡期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对脱贫地区的扶持政策,持续加大蔬菜种植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推进高原特色蔬菜基地、蔬菜标准园、蔬菜高效节水灌溉、水生蔬菜种植基地等建设项目,改善水利条件和田间道路通达条件,切实解决蔬菜种植区发展瓶颈。到2025年,建设现代设施农业大棚建设2万亩,新建高稳产蔬菜基地5万亩,配套建设蔬菜保鲜冷库10座。
又是洋葱丰收季
加强产品质量监管,着力打造绿色产品品牌。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强化种菜农民培训,不断提高蔬菜生产科学化水平,大力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和有机肥,减少农药化肥投入;加强生产技术指导和产品质量检测,着力打造“绿色食品牌”。2020年,全县蔬菜注册商标5个,“两品一标”认证47个产品。蔬菜无公害基地产地认证面积4.94万亩,蔬菜绿色产品认证面积3106亩。今后,将通过绿色生态技术引领,推动无公害或绿色食品认证,以典型引领辐射和带动全县无公害蔬菜生产,不断提高绿色有机水平。
果蔬合作社蔬菜分拣包装销往省外市场
培育经营主体,增强蔬菜产业发展动能。围绕“绿色食品牌”创建目标,依托现代农业、优势农产品基地、南菜北运等项目,采取政策引导、项目支持、技术培训等多种措施,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循环型蔬菜产业为重点,转变蔬菜产业发展方式,进一步推进蔬菜产业战略性调整,突出绿色化、标准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坚持走质量兴菜、绿色兴菜和品牌强菜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带动蔬菜产业发展。截至2020年底,全县累计培育市级以上蔬菜龙头企业13个、蔬菜农民合作社47个、市级以上蔬菜家庭农场18个,社员8520户,经营主体流转土地1.327万亩。
蔬农产品交易市场遍地开花
构筑生猪产业链 夯实乡村产业大发展根基
多策发力,巩固生猪产业发展根基。施甸生猪养殖基础好,被列为国家级生猪养殖基地县和生猪调出大县,以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为目标,加快养殖小区建设,实施生猪提升工程。对有生猪养殖意愿和条件的脱贫农户提供小额贷款支持;强力推行生猪养殖保险,对能繁母猪和育肥猪“投保”;着力推行生猪强制免疫接种;把生猪养殖大户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重点加强培训。2020年,全县生猪养殖户稳定在46675户,其中:年出栏1~49头41556户,年出栏50~99头4491户,年出栏100~499头553户,年出栏500~999头以上51户,年出栏1000~2999头16户,年出栏3000~4999头4户,年出栏5000以上4户。
猪仔销售旺,养户钱袋鼓
筑巢引凤,引进龙头带动生猪规模发展。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3家规模化龙头企业入驻成立了云南众望农牧业有限公司、云盟集团施甸县林然畜牧业有限公司、施甸县金航辰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分别在何元乡莽王村、由镇镇中村和坡脚村、老麦乡太和村、姚关镇河尾村建设集良种繁育、仔猪和育肥为一体的标准化生猪养殖基地5个,年繁育仔猪6万头、出栏肥猪4.5万头,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100多个。2020年总产值共计1.01亿元。场地租赁带来的集体经济收入达209万元。主体培植,提升了生猪产业发展组织化水平。全县累计注册养殖企业100个(个人独资企业52个、有限责任公司48个),养殖专业合作社104个,肉制品加工企业2个、加工个体户13个、加工小作坊5个,生猪屠宰加工企业1个。全年生猪存栏62.05万头,出栏103.34万头,猪肉产量7.83万吨,实现生猪产值(现价)212887万元。
挖掘开发,着力打造特色系列产品品牌。火腿、香肠和腌腊是施甸独具特色的猪肉传统制品,其风味独特,深得消费者青睐。施甸按照“绿色食品牌”发展要求,深入挖掘传统的猪肉制品加工潜力,开发系列产品,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创建特色品牌产品,延长生猪产业链,拓展产业增收空间。依托罗银定点屠宰畜产品有限公司、康汇食品公司、施甸老滇味火腿厂,建成生猪屠宰加工企业1个、肉制品加工企业2个、加工个体户13个、加工小作坊5个。开发注册了传统猪肉制品“野鸭湖”商标。2020年,全县加工生猪7.87万头,实现加工产值44423万元。据统计,康汇食品公司全年加工猪肉制品产量8万公斤,加工产值560万元;老滇味火腿厂加工产量3.5万公斤,加工产值280万元。
施甸肥猪源源不断销往各地
筑牢“双绑”,构建生猪产业发展新构局。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引导构建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社与农户的“双绑”机制,提高生猪养殖规模化、组织化程度。“十四五”期间,施甸将进一步巩固生猪调出大县地位,完善生猪养殖产业体系,提升产业化组织化程度,健全生猪防疫体系,完善产业链建设,强化产业环节协同,增强应对疫病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建设规范化养殖小区和标准化养猪场,全面提升生猪养殖现代化水平。深入推进“一镇一产”“一村一品”建设,带动农民融入生猪产业链各环节,让生猪养殖群众分享产业链延伸增值收益。巩固提升种猪场、现代标准化猪统一供精站,强化技术服务能力,着力抓好保山猪保种场建设,完善生猪扩繁场4个、生猪供精站点50个,建设年出栏300头以上的养殖场100个、年出栏1万头以上的“保山猪”生产基地1个、保山猪专业村20个。加快生猪屠宰加工物流中心建设,推进冷鲜猪肉外销替代生猪外调。到2025年,全县生猪存栏数达到60万头,出栏数达到110万头以上,养殖产业达到30亿元以上。(杨天宏)
图片由施甸县农业农村局 提供
责编:蒋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