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黑哥”的幸福家园(云南省文明家庭) ——记云南省文明家庭杨跃华家庭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老黑哥”的幸福家园(云南省文明家庭)
——记云南省文明家庭杨跃华家庭
杨跃华的幸福家庭 |
民族文化的传承者杨跃华 |
在隆阳区芒宽乡西北方向的水库边,藏着一个长满百年古树、绿树成荫的地方,这里小桥流水、鸟语花香,各类球场一应俱全,这就是芒宽乡文化站。在芒宽,一说起这个“国家级文化站”,人们无一例外就会想到那个被乡亲们唤作“老黑哥”,一个倾尽半生致力于芒宽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人。
“老黑哥”本名杨跃华,曾担任芒宽乡副乡长。自1981年杨跃华到芒宽乡文化站工作至今的40年间,他便与芒宽民族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一次偶然的民族文化收集工作中,杨跃华第一次接触到芒宽傣族大鼓舞,就被深深地吸引了。在随后的了解中得知这门舞蹈手艺只有年老的傣族老人会跳了,大鼓舞面临失传。为此,杨跃华心中对于芒宽民族文化的那份责任感让他担起了传承大鼓舞的重任,他无数次走村串寨,收集整理大鼓舞资料,编排成完整的芒宽傣族大鼓舞。他按照最传统的舞蹈要求,从芒宽世居傣族中挑选出了一批有条件的傣族年轻人,成立舞蹈队。
万事开头难。组队初期,编排没有资金,为解决师资的问题,杨跃华经常整天地耗在老艺人家中,帮他们干活,最后用他的执着打动了那些原本以为他只是一时兴起的老艺人出山,教那群年轻孩子们跳大鼓舞。从1984年到1996年的这10多年间,杨跃华组织的这支来自芒宽的傣族舞蹈队走到了保山农民文化艺术节和云南民族文化艺术节的舞台上,之后又走到了山东、浙江,从此这支“来自高原的金孔雀”飞出了芒宽,飞往全国各地。20多年过去了,每当说起这些经历,杨跃华总是说:“我努力去争取表演的机会,并不是为了那些荣誉,而是想让外面的世界了解芒宽民族文化,让我们的年轻人了解外面的世界,走出去才能让年轻人知道自己民族的文化有多么重要!”
俗话说:“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默默奉献的女人。”杨跃华也不例外。
在杨跃华倾尽半生为芒宽民族文化事业发展不懈奋斗的时候,他的妻子王美芝默默扛下了家里的一切重担。杨跃华和王美芝结婚后,育有一子一女,恰逢包产到户之时,也正是杨跃华组织排练最紧张的时候。王美芝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虽不识字,却识大体,丈夫在外奔波,而她在家带两个娃儿,还耕种五六亩土地。因为工作经费有限,杨跃华经常自掏腰包干公家的活计,能给妻子孩子留下的很少很少。
杨跃华记得,那是他外出一个月带舞蹈队到山东蓬莱参加演出回来的时候,那时没有手机,通信不方便,妻子王美芝也不知道丈夫何时能回家。那个下午,杨跃华提着行李走进了家门,一双儿女开心地拥入父亲怀里。可当女儿凑近的时候,他却发现女儿的头发很脏,用手一拨,竟然还捉到了虱子。杨跃华气冲冲地奔到正在灶房忙碌的妻子面前,责备道:“你看看,你看看,女儿的头发都脏了长虱子了,你到底在家是怎么带孩子的?”妻子连忙解释道:“老杨,我才帮孩子洗过的,不是脏,是跟小狗小猫玩过的。我这就烧水去帮她再洗。”说完连忙去接水。当妻子走过他身边时,他看到了她眼角的眼泪。杨跃华心里一紧,急忙跟出去,拉住妻子,拿过她手里的桶。王美芝抬头的那一瞬间,他看到了妻子脸上的疲惫与憔悴,散落在脸颊的几缕发丝,稍显凌乱的头发,以及身上布满的灰尘。没等他开口,妻子先说话了:“老杨,你别生气,我刚才从地里回来,五六亩玉米我去除草,干了好几天了,孩子在家自己玩,是我没有照顾好。”杨跃华为自己刚刚的冲动责备而感到后悔,连忙和妻子道歉,问到为什么不找几个小工帮忙一下,或者等自己回来呢。王美芝却说道:“老杨,你的工资要给舞蹈队那些孩子买吃的、买鞋穿,还要给家里两个娃娃读书,我在家能省一点是一点,我苦一点没事,不能耽误你。你本身就是干这个工作的,你就得去好好干。”
杨跃华说妻子就是这样一个朴实的人,几十年如一日,从未向自己要求过什么,每次离家带队演出,王美芝就是告诉丈夫:“嫁给你,就要支持你的事业,你放心去干你的事,家里有我。”正是因为自己背后有这样一个女人的支撑,也才有他在芒宽民族文化传承中的成就。
现在的“老黑哥”已经退休在家,院里那颗酸枣成熟的时候,总能看到“老黑哥”踩着凳子摘果子,妻子王美芝拿着篮子在树下陪着接果子。
这就是“老黑哥”的幸福家园。
□ 角剑男
责编:刘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