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总书记的足迹·贵州篇 努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新未来
来源:人民日报 阅读:
原标题:努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新未来(沿着总书记的足迹·贵州篇)
黔北高原,群山葱郁,赤水河奔腾蜿蜒;苗岭深处,芦笙悠扬,六冲河山歌欢唱;科创园内,数据如涌,场景应用层出不穷……今日贵州,满眼生机,愈加多姿多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赴贵州考察调研,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多次就贵州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为贵州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牢记嘱托,贵州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干字当头、闯字为先、实字为要,努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
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炖在火炉上的盬子鸡,香味诱人,花茂村“红色之家”农家乐老板王治强麻利地收拾好庭院,静候客人到来。
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遵义市遵义县(现为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考察。在村民王治强家中,习近平总书记进房间、看院落,同村民们围坐在一起亲切交谈。总书记对花茂村把扶贫开发与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的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的做法表示肯定,希望村党支部、村委会和村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共同把乡亲们的事情办好。
“我们按照总书记的指示,一届接着一届干,带领大家把事业干好、把日子过好。”花茂村党总支书记彭龙芬说,从2015年起,村里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先后吸引2000余名劳动力回乡创业就业,大家的日子更加红火,2021年全村人均收入超过2.2万元。
2015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期间专门主持召开涉及武陵山、乌蒙山、滇桂黔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座谈会,就加大力度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提出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四个切实”的具体要求。
贵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到2020年,6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2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92万群众搬出大山,彻底告别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
脱贫之后,乡村如何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
毕节曾是西部贫困地区的典型。上世纪80年代,在党中央亲切关怀下,国务院批准建立了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习近平总书记十分牵挂毕节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3次就毕节试验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20年,毕节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考察,第一站就专程来到毕节察看乡亲们脱贫后的实际情况。
在毕节市黔西县(现为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总书记走进村民赵玉学家,仔细察看生活居住环境,“做饭用电,电费贵不贵?有了自来水,洗澡都有热水吧?”总书记还同赵玉学一家制作当地传统节日食品黄粑,并聊起家常。“祝你们今后的日子过得更加幸福、更加甜美!”一言一语,饱含深切关怀。
“脱贫之后,要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希望乡亲们继续努力奋斗,把乡村产业发展得更好,把乡村建设得更美。”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化作当地干部群众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一年来,化屋村新修8.4公里旅游公路,新建两条总长48.5公里的10千伏线路保障乡村发展建设和生活用电,搭建“5G+数字乡村统一平台”,发展特色种植养殖、精品民宿、农家乐等产业。看好发展乡村旅游的前景,赵玉学将自家房子改造成农家乐。化屋村党支部书记许蕾说,2021年,化屋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增加到1.93万元。
打赢脱贫攻坚战后,贵州全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贵州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率先开发建设防止返贫监测信息平台、“贵州防贫申报”小程序和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总书记要求贵州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我们一定扎扎实实落实好。”贵州省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穆嵘坤介绍,贵州出台分类分级推进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根据各地脱贫基础、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的不同,将全省所有县分为乡村振兴引领示范县、重点推进县、夯实基础县三类,深入实施“十百千”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升级版,创新开展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加快建设2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30个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在23个村开展红色美丽村庄试点。
去年10月,《贵州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五年行动方案》出台,以“一年起好步、三年有形象、五年大变样”为目标,全力实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发展乡村产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加强乡村治理“五大行动”,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
着眼于形成新发展格局,推动大数据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打开APP录入目的地,根据实时货源情况智能匹配接单线路,司机找货成功率明显提升,这是满帮集团打造的智慧物流生态平台;通过移动端设备,专家和患者可随时完成远程医疗,优质医疗资源得以高效利用,这是贵阳朗玛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互联网医院平台……在贵州,大数据应用已延伸到多个领域。
2015年6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阳市大数据应用展示中心考察时指出,面对信息化潮流,只有积极抢占制高点,才能赢得发展先机。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入融合,必须在信息化方面多动脑筋、多用实招。
在贵安新区中国电信云计算贵州信息园,习近平总书记观看“互联网+”基础能力展示,察看云计算数据机房,希望他们高起点规划和建设,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在亿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他听取公司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建立的全新汽配营销模式介绍,向研发人员了解有关技术流程,鼓励他们完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和物流配送体系,取得更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2015年那时候,园区只有两栋机楼,客户也不多,现在建有8栋机楼和4栋保障楼,服务客户上万家;当时只有IDC(互联网数据中心)存储业务,现在拓展了云服务、流量等多个业务板块。”中国电信云计算贵州信息园运营中心总经理吴开明介绍,信息园目前是中国南方运行规模最大的数据中心,也是贵州省数据交互最活跃、数据量最大的云网数据中心,园区眼下正在建设两栋机楼,2025年还将启动新一轮建设。
交易服务、订单管理、金融服务,报价、下单、发货,在“亿象汽配城”电商平台上,用户轻点手机就能完成——亿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构筑起以贸易服务为基础,供应链金融和物流仓运配为核心配套的汽配产业链生态模式。“目前入驻平台的商家已达500余家,去年实现交易额2亿元。”公司董事长陈相安表示,“我们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不断延伸产业链,把公司做大做强。”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要着眼于形成新发展格局,推动大数据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贵州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把大数据作为全省发展的主战略重要内容,着力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持续强化科技创新和人才培育引进,实施数字产业强链行动,推进传统产业提质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数据如今已成为贵州的一张靓丽名片。
“通过引入大数据,从一根丝到一匹布,整个生产环节都能精准把控,全流程信息化、数据化生产。”贵安新区恒力(贵阳)产业园总经理吴国良介绍,“现在上了3条生产线,管着倍捻机、织布机等6000多台设备,正全部开足马力生产。”
机器手臂取代人工,自动跟踪预警,自动排产调度,五种车型同时混线生产,这是贵阳吉利汽车智慧工厂;技术员动动指尖,地下采煤机快速转动,乌黑的煤块自动运出,这是贵州安晟能源有限公司的智能化采煤设备……基于大数据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贵州以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业态持续催生。
依托“千企改造”和“万企融合”等工程,贵州巩固大数据先行优势,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正强力推进“贵州大数据试验田+东部数字经济创新探索”“贵州算力网络枢纽+东部算力资源需求”“贵州云服务基地+东部云服务市场”等模式,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日益深化,数字经济发展的活力不断释放。2021年,贵州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4%,增速连续6年位居全国前列,数字经济已成为带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2022年,贵州在已累计形成“大数据+实体经济”融合标杆项目401个、示范项目4234个的基础上,将再打造100个融合标杆项目,实施1000个融合示范项目,带动2000户以上实体经济企业和大数据深度融合。
“今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明确贵州‘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的战略定位,我们要构建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集聚一批行业和龙头企业数据资源,形成超大规模数据中心集群,为深入推进数据‘聚通用’打下坚实基础。”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局长景亚萍表示。
贵阳市、贵安新区作为国家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核心区,数博大道正在南北双向延伸,将由原22公里核心区延伸至62公里范围,凭借综合试验区核心区的先发优势和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这一国家级平台,试点示范各种新技术、新模式、新场景,实现大数据产业发展从“风生水起”到“落地生根”再到“集聚成势”的精彩“三级跳”,打造贵州新时代大数据创新的策源地和示范高地。
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旧说天下山,半在黔中青”,从两岸青山中奔流直下的乌江,清澈如镜。
乌江是贵州的“母亲河”,也是长江上游右岸最大的支流。2021年2月3日,在毕节市黔西县(现黔西市)新仁苗族乡的乌江六冲河段,习近平总书记远眺乌江山水,听取乌江流域水污染防治、生态修复保护、实施禁渔禁捕等情况汇报。
在沿江岸步行察看乌江生态环境和水质情况后,总书记对当地加强入河排污口管理和水质监测体系建设的做法表示肯定。他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六冲河畔的化屋村,地处乌江上游,乌江北源六冲河与南源三岔河在村前汇流。靠水吃水,过去网箱养殖超载、饲料投放过量,乌江水越来越脏。“一网下去,几乎捞不到什么鱼。”当了20多年渔民的尤荣利回忆。
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贵州全域取缔网箱养殖,引导渔民转产上岸。全省累计取缔网箱养殖33543亩。
“没了网箱,水变清亮了!”尤荣利也收起渔具,开起农家乐。水质变清环境变美,乌江峡谷风光壮美,许多游客慕名而来,化屋村越来越多的村民和尤荣利一样吃上了旅游饭。
乌江流域磷矿资源丰富,过去,乌江沿岸磷化工企业磷石膏废渣产生的污水渗到地下,从34号泉眼流入乌江,乌江被污染成“牛奶河”。乌江治理,重在治磷。贵州省政府将34号泉眼的污染治理作为“1号工程”,对磷石膏“以渣定产”,提高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率,建污水处理设施等,使乌江流域总磷浓度下降,干流水质全面达到二类标准。今年5月13日,贵阳、遵义两市开展乌江流域联合执法行动,对乌江34号泉眼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情况进行全面检查。“现在的定期监测还靠人工,每个月一次。下一步,我们将探索自动监测,提高监测频次,更好掌握水质数据。”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涂志江说。
保护乌江,贵州没有止步。今年4月,《贵州省深化乌江流域生态保护专项行动方案》印发,提出深入推进乌江流域水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将乌江流域打造成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示范区。明确到2023年底,乌江干流国控监测断面水质优良比例稳定达到100%,主要支流水质得到进一步改善。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贵州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他强调,优良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要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科学推进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不断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
在贞丰县北盘江镇银洞湾村,1.8万亩花椒以发达的根系紧紧抓住土地。“过去,北盘江的水几乎都是黄的。”58岁的胡明忠站在房前,一眼看到奔流的北盘江,“改种花椒后,水土流失减少了,腰包也鼓了!”过去的石漠化重灾区,通过发展花椒产业,走出了一条荒山绿、百姓富的路子。
作为长江、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贵州切实增强上游意识、履行上游责任,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林长制。深入开展国土绿化和石漠化综合治理,近10年来,贵州省石漠化治理面积累计达1.31万平方公里,石漠化土地减幅达43%。2021年,贵州省森林覆盖率达62.12%,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达98%以上,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100%。
2014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要树立正确发展思路,因地制宜选择好发展产业,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
湄潭,是典型的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地区,适合茶树生长。湄潭县把茶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建成标准化生态茶园60万亩,同时推动茶旅融合,不断完善茶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打造中国茶海、翠芽27°等景区。“我们全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老百姓能够从种茶、卖茶、赏茶各个环节中得到收益。”湄潭县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杨冬告诉记者。
依托资源禀赋,贵州已发展出茶叶、辣椒、刺梨等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时指出,要正确处理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把提出的行动计划扎扎实实落实到行动上,实现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
今年4月29日,贵州省第二张林业碳票落地赫章县海雀村,涉及面积7346.5亩,监测期减排量超过3万吨。“稀奇!空气也能卖钱了。”55岁的村民张恩志感叹。
“按照每吨碳减排量30元算,这张林业碳票价值约104万元,我们切身感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海雀村党支部书记文均福说,为改善生态环境,30多年前老支书文朝荣带领村民开始种树,如今万亩华山松已成长为茫茫林海。2021年,海雀村人均收入达18633元。
牢记总书记嘱托,贵州省大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30项改革成果列入国家推广清单。加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开展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试点,推动完善生态补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林业碳汇等机制……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让优良的生态环境成为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
“10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为贵州指明前进方向、给予巨大支持。”贵州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全省上下将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做发展干将、改革闯将、攻坚猛将,把闯新路、开新局、抢新机、出新绩作为高质量发展主目标,把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作为主抓手,努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
(本报记者万秀斌、汪志球、黄娴、程焕、苏滨、陈隽逸)
责编:丁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