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甸:幸福社区的幸福故事
来源:保山日报 阅读:
位于保山市施甸县甸阳镇的幸福社区,是保山市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建成5年以来,这个占地面积65.07亩、建筑面积12.23万平方米、安置房10栋890套的社区,入住了13个乡镇的搬迁群体,建档立卡户849户3673人。
如何让来自不同村寨的群众住得稳、能发展?幸福社区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多措并举,让新居民们住得心安、日子有盼头、生活有希望,为居民解决急难愁盼的操心事,谱写了一篇“幸福社区”的幸福故事。
社区管理,党建示范引领
走进安置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10幢崭新的居民高楼,这10栋高楼分列排布,高楼上标注的“打造幸福社区、建设美好家园”“树立新风尚、建设新家园”“感党恩、跟党走、奔小康”的标语十分醒目,这10栋高楼分别高17层,是目前施甸县城区最高的建筑。小区中央是一个用水泥地坪建成的面积达上千平米的广场,整个小区宽敞明亮,随时可见居民在广场上休闲漫步、聊天。
2018年5月以来,来自该县12个乡镇的搬迁户陆续搬入了社区,为让搬迁群众们“搬得来、住得稳、能发展、可致富”,在施甸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幸福社区想办法,采取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措施,逐步让搬迁群众适应新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
“我们首先在社区成立了党支部,从各个部门抽调人员组成管理小组对小区进行管理,并发挥党员带头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居民积极寻找新的就业路子。同时,在社区中选出16位联络员,负责向居民户及时传递就业信息,帮助居民就医就学。”幸福社区党总支书记陈志凯说,小区还安排了30个公益岗,选择安排了30个困难居民户负责小区的清洁,每人每月发放600元补贴。
为了帮助更多的搬迁群众实现就业,小区还组织开展劳务输出,安排1248名居民输送到省外省内打工,而剩余不多的一部分居民愿意自谋职业的,也积极提供就业和创业信息,帮助他们创收。“这样,多方面结合,多条路并举,小区内的3000余名居民就都有了谋生和增收的生存和生活环境。”
搬入新居,开启幸福生活
50岁的段开军家住老麦乡清河村,是典型的建档立卡户,2018年5月,段开军一家4口从清河村搬到了幸福社区,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一家人从此开始了幸福的新生活。
走进家住安置区2栋2单元0103号住宅的段开军家,记者看到客厅内摆放了一个大沙发,刚吃完中饭的两口子正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屋内虽然没有豪华的装饰,但地板上却铺着一块塑料垫片,整个房间收拾得干净整洁。
“从老麦搬过来一家人住上了100平米的新房,每户人家只要出1万元,其余都是国家补助,这种政策以前想都不敢想。”段开军说,搬来幸福社区后,感觉不仅环境好,老人看个病也方便,外出买东西走几步就能买着,吃了饭,还可以在小区内散步,参加打歌跳舞锻炼身体。“我们农村人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以前老鼠成堆,跳蚤咬人的日子再也没有了,现在就是两个字,舒服。”
段开军说,妻子段开素在扶贫车间上班,每月大约有2000元的收入,他自己则利用此前打工时学的手艺外出帮小区住户开展清洗、修理抽油烟机和洗衣机的工作。“我们两口子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一家人的生活再也不愁了,还能照顾老人,衷心感谢党和政府,给了我们那么好的生活环境。”
今年32岁的杨应春一家4口是从酒房乡旧寨老家搬到这里的。杨应春说,以前他们一家的生活也都是靠他一个人外出打工支撑,他曾去到广东的深圳、珠海等地,由于长年在外,家里的老人和女儿只能靠妻子照顾。自从搬到幸福社区后,他一直在扶贫车间打工,这样既可以解决生活来源,更多的是和亲人天天生活在一起,感觉很是温馨。“我和妻子现在都在第一扶贫车间上班,加工电子元器件,每月有4000多元的收入,周末还能休息。我妈妈被安排在小区保洁,每月也有几百块的收入,工作也不累,还有时间帮我们接送孩子。”
稳定就业,夯实幸福底色
来到幸福社区的居民多数是来自施甸县内各村各寨,在没有来到幸福社区之前的他们都是依靠村里的耕地过活,现在来到幸福社区后,经济收入情况也发生变化。
今年64岁的杨林海家住幸福社区3栋2单元,聊起来到幸福社区的收入变化,杨林海说:“我们一家5口人是2017年搬到幸福社区来的,来到幸福社区后,儿媳妇在社区附近开了理发店,儿子也外出务工,现在估计我家一年有近10万元的收入,日子也比以前好多了,平时就在老年协会和大家聊聊天。”
“目前,幸福社区为了保证搬迁的居民能够稳定收入,融入社区生活,我们也对他们举行了培训,帮助大多数人在周边做起餐饮和家政服务行业。现在,整个社区2061人稳定就业,就业率达到95.7%,其中657人外省务工,898人省内务工,12人自主创业,490人在社区周边上班。”幸福社区党总支书记陈志凯介绍。
志愿服务,贴心暖心舒心
幸福社区入住了施甸县全县13个乡镇的搬迁群众,经过社区的走访,工作人员意识到,老年人从农村搬到城市后出现“离开土地居不安”“闲暇空余身不安”“社交匮乏心不安”的问题。面对老人们的“三不安”,幸福社区相应举办了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丰富社区群众的生活。
对于社区内的志愿服务活动,幸福社区党总支书记陈志凯说:“目前社区共有两个志愿服务,一个是‘幸福小菜园’,还有一个是‘三色服务队’。面对老人难以割舍的“土地情结”我们在社区北面空地开辟了一片二亩二的“幸福小菜园”。开出一张‘播种菜单’,幸福社区的志愿者们按‘播种菜单’,和老人们一起挖地、种菜、收菜、做菜、吃菜。在不同季节收获不同的蔬菜,让老人在‘新社区’更有幸福感。在收成好的时候还会开展蔬菜义卖,义卖得到的钱为老人们购买生活用品;购买面米粮油;两年来,为老人们送菜13次,受益600余人次,义卖3次。而‘三色服务队’包括银色、粉色和绿色,银色代表老人,粉色代表妇女,绿色代表儿童,面对不同的志愿服务对象,服务队也会有不同的服务形式,来到施甸县支教的老师们也在我们三色志愿服务队,他们每周六都会来到社区,辅导孩子们做作业。”
除了社区举办的志愿活动,居民也自发的成立打歌队,为社区的氛围再添一分热闹。从五福村搬来的杨富今年是她来到幸福社区的第5年,如今她也加入到社区的打歌队中。“以前我家住在村里,来往的人少,现在搬出来以后,我就加入了打歌队,在队里认识了其他寨子的人,虽然我们队平时也就12个人经常去,但是每逢节日,来的人可就多了,大家聚在一起打歌可热闹了。以前在村里的房子背后都是山林,所以,天黑以后就不敢出门,来到幸福社区后,我每天下班后晚上去打歌,也可以和老伴逛街,生活过得比以前开心多了。”
幸福社区的很多居民常说:“以前上山砍柴喂猪,现在上班下班跳舞。”幸福社区作为施甸县乡村振兴的项目之一,切实改变了村民们的生活,来到幸福社区的群众生活大变样,有了稳定的收入,日子过好了,精神也富足了。在未来,幸福社区将持续做好乡村振兴工作,写好幸福社区的幸福故事。
记者 蒋建国
责编:刘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