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绿色宝库 生态典范
来源:保山日报 阅读:
杜小红 摄
巍巍高黎贡,绵绵千余里。
高黎贡山,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形成的大地缝合线,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在此交汇。它北接青藏高原,南衔中印半岛,东邻横断山系的怒山山脉,西毗印缅山地,从北到南绵延600余公里,是古老、珍稀濒危保护动植物的集萃地,是青藏高原和印支半岛南北生物迁徙的走廊,是亚热带、温带、寒温带野生动植物种质基因库、著名的种子植物模式标本产地,已记载有高等植物5726种及变种、动物2774种(含亚种),被誉为“世界物种基因库”“自然博物馆”和“世界雉鹊类的乐园”。
因其独特的地理地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高黎贡山1983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由北、中、南互不相连的3段组成,跨怒江州和保山市5个县(市、区),面积达40.55万公顷,为云南省最大自然保护区,其中保山境内管护面积81443公顷。高黎贡山自1983年成立省级自然保护区以来,保山管护局一代又一代的自然保护工作者勠力同心,苦干实干,保护区实现了40年无重大森林火灾、无严重生态环境破坏、无重大资源损失,森林覆盖率由建区前的82.3%增加到现在的93.7%;野生动物种群数量逐年增加,累计发现新记录物种627个;生物生态安全评估等级达到最高的V级,成为全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典范,入选我国第一批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40年来,高黎贡山保护区实现了5个历史性跨越,筑牢了祖国西南生物生态安全第一道屏障——
资源管护实现由粗放到科学精细的历史性跨越
始终强调森林防火是第一要务,通过加强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强化野外火源管理、建立健全应急处置扑救体系等措施,保护区实现了无重大森林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
逐步健全科学巡护机制,率先在全省自然保护区中组建了2支共计100人的森林草原防灭火专业队。实施保护区五级网格区管理,将333个网格小区管护责任落实到人,设立了72个哨卡120条长约1000公里的野外巡护线路。联合公安机关、驻地部队、出入境边防管理机构、森林稽查等力量,引入警犬参与,开展10余项专项行动。
率先探索社区参与式管理新模式。1995年12月8日在芒宽乡百花岭村,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民生物多样性保护组织——“高黎贡山百花岭农民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至此宣告中国大陆第一个“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农民环境保护组织在高黎贡山诞生。协会会员由创建之初的51名发展到154名,在其影响下带动周边社区成立了44个社区森林共管机构、1个长臂猿共管委员会、1个观鸟理事会。
充分实施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项目。纳入国家级公益林补偿127.47万亩,天然林停伐补偿1.22万亩,聘用公益林管护护林员260人。
积极开启智慧防护管护之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10套集可见光、热成像为一体的“森林眼”和50套“森林哨卫”视频监控系统,建成包括鸟类资源监测、入区人员和车辆识别管理及铁塔高空监测、安防监控一体的保护区智慧观测平台,实现了森林生态系统的远程监控。
黄湘元 摄
科研监测工作实现从量到质的历史性跨越
建立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就地保护、近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体系,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开展高黎贡白眉长臂猿、大树杜鹃、白尾梢虹雉、滇桐等明星物种的保护研究工作,实施了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人熊冲突调查与监测、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调查研究等科研项目。目前已有长蕊木兰、光叶珙桐、保山茜、金铁锁、云南黄连、石斛、杏黄兜兰、大树杜鹃等52种珍稀濒危、特有植物得到了就地、近地和迁地保护。
开展年度生物多样性监测和环境监测。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防治、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和外来入侵生物监测防控,进一步掌握物种和生态系统的资源状况及动态变化。
搭建了优质科研平台。先后与各大科研院所、高校建立科研合作关系,建立了科研教学基地。
推动科研监测成果转化运用。出版了《高黎贡山药用植物名录》《高黎贡山原生兰科植物》《高黎贡山周边社区研究》《高黎贡山蛾类图鉴》《白眉长臂猿之乡——中国保山》《高黎贡山保山段常见开花植物图鉴》《高黎贡山蚂蚁图鉴》《高黎贡山百花岭常见鸟类100种》《那山那水那些人》等高黎贡山研究系列丛书。收集整理植物标本1万多份,动物标本2000余件,初步建立动植物标本室及高黎贡山宣教中心,为保护区开展管理和科研科普工作提供平台。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之间建立了4847.9公顷生物走廊带,破解生境破碎化难题。
社区发展实现从“靠山吃山”到“养山护山”的历史性跨越
迈出了先行先试的第一步,保护区建立后,为使猎人变为护林员,为让群众放下破坏生态环境的斧头,保护区扛起了生态旅游带动社区发展的责任。1995年,保护区成立了“高黎贡山森林旅行社”,后改名为“高黎贡山生态旅游发展中心”,直到2012年依法注销,公司的经营发展为社区开展生态旅游活动作出了有益示范。
践行社区参与理念,组织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经营活动,形成了“百花岭社区经验”。鼓励村民做向导、建设客栈、搞营运等活动。通过实施“网护森林——社区种植项目”、国际小母牛社区养殖项目、“引水思源”“乡村之眼”“核桃提质增效”、易地扶贫搬迁等社区项目,实现了生态保护修复和精准脱贫攻坚双赢。先后在18个自然村持续6年实施了“森林保护与社区发展项目”,争取社区合作项目20余个,投入资金1200余万元,有效推动了社区群众参与保护、共同发展的积极性。
黄湘元 摄
科普宣教工作实现由单一化到多点发力的历史性跨越
实践“自然学校”理念,面向公众开展了系列自然教育培训和体验活动。2012年成立中国大陆第一个自然学校“高黎贡山自然学校”,2015年编写出版了第一本自然教育本土教材《高黎贡山自然教育实践与探索》,2019年举办了首届西南自然教育论坛。保护区先后被各部委及各级政府部门授予“云南省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云南省环境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自然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云南省自然教育试点基地”“保山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等称号。
用活媒体宣传,营造全民参与保护的良好氛围。配合媒体拍摄《地理·中国》《美丽中国:自然》《高黎贡山》《生命之歌》《花开高黎贡》等宣传片,配合上海LOHAS乐活杂志社编辑和发布了《高黎贡山,人类的“双面书架”》,举办了“高黎贡超级山径赛By UTMB”“到王府井看美丽中国——野性高黎贡”户外主题展览。
打造展示窗口。高黎贡山宣教中心首次将高黎贡山保护区的发展历程和帮助社区发展经济、实现生态产业帮扶的过程用影像、声音、故事的方式向公众展现出来,将高黎贡山塑造成为教学实习基地、文学创作基地、影视拍摄基地。
开展宣传教育。以“绿卡行动”“小手牵大手”等为活动主题,以“植树节”“爱鸟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世界环境日”“高黎贡山生物生态安全集中宣传月”等为切入点开展以法治和保护为主题的公众生态文明教育。
影响力实现由一座山到国际知名自然保护地的历史性跨越
高黎贡山保护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奋斗,美誉加身、殊荣不断。1997年,纳入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1998年,被云南省政府授予“全省森林消防单位”称号。1999年,被云南省政府列为科普教育基地,被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林业局、农业部、国土资源部授予“全国自然保护管理先进集体”称号。
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接纳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2001年,被云南省林业厅授予“自然保护区管理与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资源调查先进单位”。2002年,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自然保护区先进集体”称号。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被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等授予“关注森林组织奖”。2006年,经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级示范建设自然保护区。2009年,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列为“中国白眉长臂猿之乡”。2016年,腾冲辖区成为云南首个成功遴选入“中国森林氧吧”地区。2019年,高黎贡山保山管护局被中国林学会全国自然教育总校授予自然教育学校(基地)。
2018年,中央派出生态环境部等7部门联合开展长江经济带120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管理考核评估工作,高黎贡山被评定为“优秀”等级。2020年6月“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现状评估”项目通过专家验收,保山管护局在全省50个保护区中排名第一。
责编:蒋建国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