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路上“驻村人” —— 保山市驻村工作队群像纪实
来源: 保山日报网-保山日报 阅读:
访贫问苦 |
入户调查 |
开办假期补习班 |
开展人居环境整治 |
共商发展计 |
入户走访 |
11月13日,云南省政府发布最后9个县(市)退出贫困县序列的消息,至此,云南88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850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现行标准下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在脱贫攻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多少人冲锋陷阵,多少人一往无前。其中,有一支“身怀绝技”的队伍,他们当中既有人居环境整治督促员、精准数据调查员、扶贫政策宣传员,又有矛盾纠纷调解员、贫困群众服务员和产业发展指导员,这支队伍的名字叫“扶贫工作队”。
今天,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保山的扶贫工作队伍上来,看看这群来自各行各业的战士如何朝着同一个目标奋斗,用拼搏与奉献谱写出一曲最具时代特征的脱贫攻坚之歌。
精准选派“精兵”尽“出战”
413个贫困村,413支驻村工作队,1466名驻村工作队员,这是2020年坚守在保山脱贫一线的人员数据。
这支平均年龄38岁的队伍汇集了全市各个层级的人才,从无基层工作经历的新录用公务员、选调生、大学生村官,到熟悉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年干部。
“我们坚持‘五优先、五不派、五杜绝’的原则,从源头把好驻村工作队员的入口关。年轻人对电脑熟悉、上传材料快,年长者经验丰富,入户更好开展工作,我们尽可能把有农村工作经历、业务能力强、年纪轻的人员组合在一起,确保选优配强、尽锐出战。”市联席办科长陈春林介绍。
如何充分发挥派出单位和驻村干部的优势?在因村选人组队的过程中,由县级党委和政府统筹整合,把熟悉党务工作的干部派到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战斗力不强的贫困村,把熟悉经济工作的干部派到产业基础薄弱、集体经济脆弱的贫困村,把熟悉社会工作的干部派到矛盾纠纷突出、社会发育滞后的贫困村,通过“对症下药”,帮助贫困村解决脱贫攻坚存在的突出问题。
初到农村,面对全新的工作领域,怎样让驻村工作队员快速适应角色转变,尽快融入扶贫工作?加强培训是最有效的突破口。
陈春林说,市、县、乡三级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市级主要对第一书记开展全员培训,第一书记回去后又组织驻村队员培训,起到传帮带作用;五县(市、区)对辖区驻村工作队员进行全覆盖培训,突出实战性、操作性,采取专题培训、案例教学、现场观摩、经验交流等方式;乡镇则按季度开展专题培训。”
除培训外,县(市、区)还利用微信群等平台,将脱贫攻坚相关学习资料及时发给驻村工作队员,要求他们利用每周例会进行学习。培训内容涉及落实扶贫政策、农村基层党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等,通过培训,切实解决了驻村工作队“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
为了消除驻村工作队员及其家人的后顾之忧,市、县两级严格落实驻村工作队员工作经费、生活补贴和通信补贴、交通补贴等保障性政策,并为他们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让其安心投入驻村帮扶工作。
倾情帮扶“驻村”更“助村”
宣传党的政策,参与精准脱贫,建强基层组织,推动乡村善治,这些都是驻村工作队的主要任务,短短几句要求,落到具体事务上却是千头万绪。
“村上的工作又细又杂,队员们要做的远不止扶贫。像今年的疫情防控、人口普查,驻村工作队也要参与。只要有工作,他们都要配合,几乎是一天24小时待命。”在陈春林看来,不管是党建、经济还是医疗、教育、生态保护,贫困村各方面的工作都离不开驻村工作队的推动。
大到易地扶贫搬迁,小到开具证明。群众利益无小事,工作队会想方设法帮助群众解决热点难点问题。
驻村生活的艰苦不言而喻,选择驻村的同时,也意味着舍弃一些东西。“5+2”“白+黑”的连轴工作对驻村工作队员早就习以为常。白天入户,为村民解决各种困难,晚上伏案录入走访数据,遇到突发状况,他们永远第一时间奔赴现场。
陈春林告诉记者,尽管文件里要求每年驻村时间不少于200天,但实际上绝大多数驻村工作队员的年均驻村天数都超过300天。“他们是一个舍小家为大家的群体,扎得下来、稳得住。”
这群人里,有人还来不及好好照顾刚生产完的妻子,就回到岗位开展驻村工作;有人驻村期满放弃了从农村回县城工作的机会,继续申请驻村;有人只休了3天婚假便投身扶贫数据的维护,还有人把生命永远定格在了扶贫路上……对于亲人的呼唤,驻村工作队员们时常缺席;而对于群众的需要,他们却有求必应。
如今,群众见面时的一句寒暄,村民趁热送来的烤红薯,都是驻村工作队用真心换来的真情。
第一个合作社注册成立,第一次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家庭农场+贫困户”的运营模式,第一个规模化养殖产业初见成效,第一个标准化村卫生室落成,第一间网络教室建成使用……在驻村工作队的大力推动下,我市贫困村实现了多个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
2020年以来,全市驻村工作队员累计走访贫困户376296户次,争取项目571个,协调投入资金6439.1万元,召开各类座谈会21436次,撰写调研报告1945篇、民情日记45075篇,提出合理化建议13678条,参与调解矛盾纠纷6551起。
事实上,驻村工作队已成为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队员们在帮助贫困户提高收入的同时,也推进了乡村治理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以前,贫困地区普遍存在乡村治理问题,上级的工作安排没有抓手,村级组织软弱涣散,村民缺少有效的参与机制。通过驻村帮扶,加强了基层组织建设,改变了过去“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状态,干群关系和乡村的社会交往得到显著改善,村民参与村庄事务决策和监督的气候正在形成,这些都让贫困村的可持续脱贫成为现实。
严格管理“过客”变“常客”
产业项目林立,村容村貌“翻新”,贫困户全部脱贫、贫困村成功摘帽,干群关系更融洽,人民生活更美好,这些都是驻村工作队带来的实打实的转变。
脱贫成效背后,除了队员们自身的努力外,也离不开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
电话抽查、实地督查、明察暗访,各级联席办(驻村办)定期不定期对全市驻村队员在岗履职进行督查。今年前三季度共召回驻村工作队员97人,其中因工作调动、自动离职或辞职、辞退及健康原因不能正常履职的召回调整23人,免职撤换1人,其余73人通过组织培训、批评教育、书面检查、诫勉谈话后全部继续留任。
同时,按照《保山市脱贫攻坚工作评价通报工作方案》,每季度开展一次工作队员驻村帮扶评价工作,邀请乡镇干部、村组干部、党员代表、贫困群众代表和非贫困群众代表参加,工作队员逐一述职,参会人员现场评价打分,对排名前两位和后两位的队员在全市书面通报。
严格的驻村管理制度让干部下乡由“过客”变为“常客”,将“驻村”变为“助村”,推动工作队不断成长的同时,也让脱贫攻坚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这一过程恰恰也是发现人才的重要途径。许多没有任何基层工作经验的“新兵”,经过驻村一年甚至几年的磨砺,从门外汉变身村级业务能手。在一次次不厌其烦地走访接触中,群众从一开始的不信任,到观望和怀疑,再到接受和认可,工作队员慢慢成为村民的贴心“亲戚”。
一批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敢于担当、甘于奉献、有所作为的驻村工作队员脱颖而出,因为热爱农村工作,善于做群众工作,事业心和责任感强,工作作风实,政治素质好,不怕吃苦,他们被积极推荐到组织部门。去年,市联席办共向市委组织部推荐驻村工作队员优秀建议人选40人。近五年来,全市从驻村扶贫工作队员中提拔任用实绩突出的干部283名,其中处级干部19名、科级干部264名。
“驻村队员们因脱贫攻坚工作在基层摸爬滚打,这些经历与磨炼让他们更深切地感受到民生疾苦,知晓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要求,从而更好地为群众服务。这段基层工作经历对他们是一笔财富,也是组织部门提拔任用干部的基本条件。”市委组织部组织二科科长周垒说。
本报记者 蔡文雯
责编:刘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