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陵:听民心解民忧办实事 提升群众获得感
来源: 保山日报网-保山日报 阅读: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龙陵县注重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工作实效,将持续把“我为群众办实事”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环节抓好抓实,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迅速行动梳理“为民办事清单”、开列“民生实事计划”,把关系到群众生活幸福的事,当作有温度、有热度的大事,持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龙陵县将为民办实事和助力乡村振兴相结合,广大党员干部纷纷深入田间地头、走村入户,手把手指导,面对面答疑,全力解决群众在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修机耕路,打通农机“耕”出产业致富路。要致富,先修路。在党员干部走访排查中了解到部分村组由于田间地头还没有开通机耕路,一条条土路狭窄崎岖,每年到了春耕秋收时节,各种农机器械和交通工具无法开到田间地头,农民发展农业生产很是吃力。开通机耕路,成为当地农民多年来的心愿。百姓所需所盼,就是党员干部的必做必为。针对“机耕路不通”的难题,龙陵县围绕农业生产强基础,持续改善农田生产软硬件设施,县农村农业局和各乡镇及时协调沟通、多方筹措资金,在全县新修建和改扩建田间机耕路136条120.05千米,打通农田农机耕作“最后一公里”,为产业振兴铺好致富路。
清修水利,打通农田产业灌溉“毛细血管”。今年入春以来,雨水相对较少,灌溉用水保障成了农民发展农业产业的急难问题。龙陵县党员干部学史力行,以学促干、以干践行,把田间地头当作践行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的主阵地,着力解决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干旱缺水问题,通过念好“清、修、铺、挖”四字诀,打通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坚决打赢农业产业生产保卫战。通过县乡村党员干部、群众的齐心协力,大家积极参与,主动作为,清理垃圾、修补沟渠等,及时帮助群众疏通沟渠227条481.91千米。农业农村局、水务局、各乡镇等通过多方协调、通力合作,新修建及改扩建水渠沟道65条66.1千米。大力实施清修水利沟渠,全面解决了全县农业用水灌溉问题,让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用水有保障,努力抓好田间产业生产,确保今年产业丰收,巩固脱贫成效,助力乡村振兴。
开通公交,打通搬迁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近日,龙陵公交开通3路公交线直达龙新乡绕廊社区大山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龙新乡绕廊社区大山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是龙新乡6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之一,因一直未通公交车,周边及搬迁群众想要外出得走上一段路才打得到车,群众生产生活出行十分不便。针对这一问题,龙新乡在“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中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在市交通运输局、交通运输集团龙陵分公司、龙新乡党委政府等多方协同推动下,通过积极落实调查研究、选点建站、线路优化、车辆协调、站牌更新等各项工作落实,今年5月,3路公交线优化延伸至绕廊社区大山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切实解决了搬迁及周边群众出行难、出行贵的问题,同时,完善了公交基础设施,夯实了安全行车保障。新线路的开通大大提高了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红色劳务”,打通农村人力输出“最后一公里”。龙陵县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注重“学”“用”结合,开展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推动劳务就业促发展,开门红,稳就业,促增收。该县以“基层党组织+人力资源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劳务经纪人”的市场化模式,大力开展“红色劳务”扩大就业助力乡村振兴试点工作,逐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农村劳动力工资性收入。近日,该县输出第一批“红色劳务”外出务工人员到福建省务工。该县以“红色劳务”经纪人为主线,对全县10个乡镇、20个试点村群众的基本情况、就业意愿、技能水平等信息进行摸底调查,并根据调查情况,精准推送就业岗位,做好宣传动员。截至目前,全县已走访4774户,摸排10837人,其中有就业意愿78人。通过县、乡、试点村和劳务派遣公司、“红色劳务”经纪人的联动发力,5月25日,该县成功输出第一批“红色劳务”外出务工人员共10人到福建省务工,其中7人为新增转移就业人员,3人为其他省份转岗人员。
质胜于华,行胜于言。龙陵县党员干部将党史学习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贯穿党史学习教育全过程,切实为农民办实事、解难题,确保实事办一件成一件。截至目前,龙陵县各级党组织共计开列“民生实事计划”140份,党员干部个人开列“为民办事清单”9355件,完成3447件。(王佳凤)
责编:刘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