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教师接力耕耘布朗山
来源:保山日报 阅读:
一到下雨天雨丝随风飘洒在课桌上,而到了寒冬腊月,孩子们只能带着一个火炉取暖上课。我至今还记得5岁跟着父亲李光普在大中村菠萝寨小学上一年级时的情景,因为教室不够,老师就在狭窄的走道上摆上了5张课桌,就这样成了我们一年级小朋友的教室。
一年之后,父亲调回摆榔乡中心小学任校长,我也随之进入了中心小学上学。相对比菠萝寨小学,中心小学的教学条件已经很好了,砖木结构的教学楼,土木结构的宿舍,还有食堂,无需教师和学生生火做饭了。房屋虽已不再漏雨,但楼板却是千疮百孔,踩在上面咯吱咯吱响。那时国家还没有实行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的政策,学生要自费上学,很多学生因为交不起学费,早早就辍学回家务农。
作为共产党员的父亲见状,满是心酸。他在心里立下誓言一定要想办法改变贫穷落后的教学面貌,父亲踏遍四方,行程万里,山乡小路留下了父亲发动群众的足迹,城乡机关留下了他捐资助学的身影,同时也放弃了升职调动的机会,几十年固守了一方教育净土。四年的时间,他先后集资80多万元,排除了全乡小学危房2300平方米,建起了中心小学框架结构教学楼一栋639平方米,尖山小学和鸡茨小学砖木结构教学楼各一栋592平方米,新建中心小学运动场两块1421平方米。购置了电脑以及电教、图书等教学设备,同时把王所寨小学建成“香港德迅希望小学”,改善了学校的育人环境,孩子们可以走进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写字了。
农村教育之路艰难坎坷,为找到一条贫困山区教育发展的路子,有效推进“素质教育”,我父亲利用山区优势,多渠道的开展勤工俭学,带领学生种包谷、种菜、养殖、采茶。学校还建起了自己的茶基地和板栗基地,通过勤工俭学,在校学生的伙食质量得到了提高,学校也有了办公经费。随着国家全面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两免一补”政策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改善计划的相继实施,孩子们一日三餐,荤素搭配,营养均衡,切实改善了孩子们的营养状况,身体素质也有了大大的提高。
从2015年5月开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依托云南中烟集团帮扶力量,摆榔、木老元一线实施整乡推进整族帮扶七大工程。在他们的帮扶下,摆榔乡民族中学扩建成了占地58亩的一所现代化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实现了集中办学的目标,一所幼儿园、三所校点也旧貌换新颜。
2020年从坝区调回母校的我,看见高大崭新的现代化教学楼,先进一流的教学设备,可容纳400多人的报告厅,塑胶地板的篮球场和跑道,绿色草坪的足球场,眼前一亮,满心激动。
如今,我接下父亲的接力棒,成为了摆榔乡中心学校的一名教师,负责党建工作。我将会团结学校各民族师生,以党建为引领,结合教育教学的中心工作,发扬杨善洲精神,“赓续红色血脉,让石榴籽更红”,共同构建民族团结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优良的党风带动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建设,继续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努力奋斗。
(摆榔乡中心学校党总支专职副书记 李梅)
责编:刘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