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得清气满山间
——追记保山市优秀共产党员段定华
来源: 保山日报网-保山日报 阅读:
“老支书,你一路走好,我们莽王村人永远怀念你!”
段定华生前的工作笔记——崔敏提供
5月8日,施甸县何元乡莽王村党总支书记、今年56岁的段定华,在参加村里召开的脱贫攻坚工作会议中突发心肌梗死,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倒在了他多年为之奋斗的脱贫攻坚一线。噩耗传来,整个莽王村都陷入悲痛中……
段定华198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2年3月至2000年3月先后任何元乡李为地村村长、党支部书记、王家庄村村长等职,2010年4月以来任何元乡莽王村党支部书记、党总支书记。他在工作中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多次被县、乡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村党组织书记”。
段定华虽然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一生留下的事迹却永远藏在了莽王村人与何元乡和施甸县干部群众的心里,他的音容笑貌会永远回荡在何元乡的大山深处,人们会永远记住“优秀共产党员段定华”这个名字。
一、送别老支书
带着莽王村与何元乡干部群众的不舍,带着脱贫攻坚未尽的事业,段定华就这样匆匆忙忙地走了。“段支书,你真的太累了,这回你终于可以好好歇一歇了。”5月13日,是段定华出殡的日子,来自施甸县各地的干部群众纷纷来到段定华的老家莽王村山岭杆小组,向大家心中的好支书做最后的道别。
当天下午,在莽王村山岭杆小组段定华老家蜿蜒盘旋的山间小路上,早就站满了前来为段支书送行的人。
人们眼含泪水、手捧鲜花,分列在小路两旁,“含泪送别战友一路走好”“段定华支书一路走好”两块横幅格外醒目。段定华的亲属手捧遗像和骨灰盒穿过人群缓缓向骨灰堂走去。“段支书,你走好啊!”人们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悲痛和不舍,纷纷失声痛哭,顿时,哭泣和哽咽声塞满了整个小山村。
“真是太可惜了,想不到我这个老兄弟会走在我前面。”5月9日,听说段定华不幸去世的消息后,今年65岁、家住组军门村的段开国执意拄着拐棍来到何元乡送段定华最后一程。“我这个老兄弟做事认真,群众基础好,是一个难得的好干部,所以我一定要来送送他。”段开国说,现在他们一家已从距离乡镇15公里外的大山中搬迁到了组军门新村。
“虽然段定华没有在组军门村工作过,但我们都是享了现在党的好政策的福,也多亏了有了像段定华一样的扶贫好干部我们才有了现在的好生活。”段开国说,他和段定华虽然家不在一起,但自小相识,40多年前还一起去挖大沟苦工分。那时,生活艰苦,段定华才10来岁,但为了苦每天12分的工分,他和大人一样出劳力。“他岁数小,当时大家都照顾他让他少干点,但他不说话,只是憋足了劲将沟底的淤泥一撮箕一撮箕的往坡上搬,一天要干10多个小时,但他咬着牙挺住了。”段开国说,从此他就喜欢上了这个吃得苦的小兄弟。“后来听说他当上了干部,整天为了事业到处奔波,有时在乡上遇着他,我还对他说要保重身体,不要像我一样得了偏瘫病,没想到他还是先我走了。”
今年70岁的段忠华是段定华的二哥,患有胆结石,段定华去世前一天还送二哥到保山市人民医院做手术。“头天他还来保山看我,照顾我到没有危险了才回去,没想到第二天中午就说他走了,我都不愿意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可是我们段家的一家之主啊。”说到这里,段忠华老泪纵横。“父母去世得早,我大他10多岁,从小我就领着他一起生活,虽然日子苦,但他能吃苦又懂事,不仅常帮着我干活,学习成绩也很不错,是那时村里为数不多的高材生。”段忠华说,后来他这个老兄弟高中毕业后参了军,退役回来后不久又当了村干部,渐渐成长为一个大家信任的人。
“好支书,一路走好!”
“支书走得太突然了,他还有很多想干的事没干完。”
“多好的村支书,可惜走得太早啦……”
“段支书,你一生为人民群众办实事找幸福!可敬!可亲!愿你一路走好!”
“段支书,你是我们家乡的骄傲,是我们心中的英雄,这一路走来你辛苦了,我们会永远记得你的!”
“这几年来,老支书带着我们全村人修路架桥,通过发展产业致富,他唯一的心愿,就是不让乡亲们过穷日子。为了大家,他日以继夜工作顾不上休息,他真的太累了,现在他走了,终于可以好好地休息了。”回忆起段定华的点点滴滴,莽王村的干部群众都泣不成声。
“老支书,你走好,你没做完的事就交给我们了,你放心地走吧,相信莽王村会变得越来越好的。”莽王村村主任蒋光芹说。
段定华生前的工作笔记——崔敏提供
二、难舍老支书
“段支书好好的一个人,怎么突然就走了呢?”在送别段支书后,连日来,莽王村山岭杆左邻右舍的群众谈论的都是一个同样的话题,人们怎么都不愿意相信段定华就这样匆匆忙忙地就走了。
“乡亲们不知道,平时看上去壮实的他其实身体并不好,此前已经住过两次院,但每次都是从医院刚回来,就马不停蹄又投入工作。”施甸县税务局驻村工作队队长段永华近一年来和段定华朝夕相处,对段支书的工作和身体情况最为了解,他详细介绍了段定华发病的经过。
“他心里放不下整个村,村里的每一件事都在他心里。脱贫攻坚以来他很少请假。5月7日,段支书的二哥在保山做胆结石手术,祸不单行,二哥的儿子因肝癌晚期送往昆明,不得已他向乡党委书记赵伟请了一天假。可就在这唯一一天属于家人的时间里,他仍然在工作。”
5月7日这天凌晨四点,他从莽王出发,到保山看望自己做手术的哥哥。早上7点35分,给村监督委主任李国旗电话:村里的扶贫车间需要运进操作台,务必在今天下午1点前打扫好卫生,腾出房间。下午4点03分,给主任蒋光芹电话,晚上8点,乡上带着专家到村里开展安全饮水知识专题宣讲,通知各小组长开会,务必做好全村的安全饮水工作。当晚赶回来后,8日他又起了一个大早,走山路从家中赶到莽王村新搬迁的村委会参加开会。当天作战室的全体干部都按时到齐,因为有县乡的挂钩领导前来参会,段定华告诉大家他就不主持了,说完就走到台下和群众坐在了一起。
大约半小时左右,段永华忽然看到老支书起身下楼,刚好段永华出去接一个电话,段永华就问他去哪里。这时段定华告诉他说自己胸口闷,有点不舒服,他想到卫生室看一下。段永华以为他只是太劳累了想休息一下也就没太在意,就回去继续开会。等开完会后大家才知道老支书病重已被紧急送往县城医院,没想到他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
“太突然了,原以为他只是得了一般的病,只要送到医院及时救治就会好起来,谁都没想到他得的是大面积心肌梗死。”8日上午,段定华突发疾病后,何元乡武装干事何银全曾和乡武装部长徐晓强一起送段定华进城医病,说起段定华不幸离世的经过,老何满眼都是泪水。
“当天上午我们正在开会,突然接到老段的电话说他感觉很不舒服,我就和徐部长离开会场急忙赶了过去。”何银全说,等到了卫生室才了解到老段的病有点重,需要马上送往县医院。“这时老段的儿子段从剑也从家中赶了过来,看到老段紧闭双眼,豆大的汗珠不停直冒,表情十分痛苦,我们都等不及叫救护车,3个人将老段扶上车就往县城直奔。”
“到了医院后经医生诊断,老段病情十分危重,急需做心脏支架搭桥手术,施甸不具备条件,只有转送保山市人民医院。”何银全说,情急之下他们一边将老段的情况向上级领导汇报请求支持,一边配合医院将老段抬上了救护车,不料这时老段的病情突然转危,医生在救护车上就展开了抢救,随后又将他直接送入了ICU。何银全说,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在场的人都在重症监护室外焦急的等候着。“我们多么希望能传来好消息,看到老段能从新站起来回到我们身边。但半小时后,传来的却是一个大家都不愿意听到的消息:经抢救无效,老段走了!”何银全说,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后,大家都呆住了,谁都不愿意相信是真的,但无情的事实却又打破了所有人的希望。好一会儿,大家才回过神来,现场一片悲戚。
三、脱贫攻坚中的“斗士”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战进入“攻城拔寨”时期中的关键之役,多年来,段定华凭着自己“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斗志和决心,迎难而上,用心、用情、用力,一鼓作气“啃”下了莽王村异地扶贫搬迁中涉及到的动员搬迁、产业发展、就业安置等一块块“硬骨头”,最终赢得了莽王村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
两张床、一张书桌,一本笔记本,一份脱贫攻坚汇报材料——这是段定华在村里休息的地方。翻开笔记本,笔记本记录的全部是开展脱贫攻坚的情况。“五个一批”扶贫政策开篇,何元乡莽王村贫情、党支部建设情况、2017年上报户数、建档立卡贫困户户数……字迹工整,笔迹有力。
一本笔记本,还剩下几页,最后一页是记录着5月1号的一次脱贫攻坚会议。
一本笔记本,记录了一条脱贫攻坚的道路,满载着的是艰辛,装着的是一位支书心系民生的情怀。
如今,在大山环抱的莽王村,一个青瓦白墙的新村已经建成,这就是莽王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统一样式的安置民居、整齐划一的道路、因地制宜的绿化等等,让整个安置点处处洋溢着和谐美满的气息。
村里有了小食馆,超市、农贸市场也眼看就要建成。在新建的村委会,白色的墙壁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几个大字熠熠生辉。“新农村、新风貌”“住上好房子、走上好路子、过上好日子、辛福一辈子”标语醒目,这是段定华这位怀揣着让村民过上幸福生活的支书的愿望,那这个愿望怎样才能去实现呢?
为了让224户农户抛开顾虑同意搬迁,3年来段定华带领着他的战友反反复复进村入户,对农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开展工作。在工作中反映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农户担心搬迁后经济压力大,生活没有着落。为了让这些搬迁户搬得来、留得住、能致富,段定华又开始为搬迁农户的谋生出路牵线搭桥、支招引路。
莽王村岭岗小组的段从学因老婆肾衰竭看病吃药8年,花费了10多万元钱,现在老婆已经去世,但还欠着将近2万元钱,搬迁后顾虑也比较大。“我开始不同意搬迁的原因是考虑经济问题老火,两父女过日子也没钱。段定华来我家开展工作时我告诉他我没有经济能力不愿意,他就说让我先搬来,来了以后找给我事情做。”段从学说,等他搬来后段定华兑现了他的承诺,就近给他在建筑工地找到了一份工作。“段支书帮我找去在安置点做小工,120元一天,一个月下来也是2000多块钱,比在家种玉米划算多了。”
在帮助解决这些搬迁农户生计问题中,段定华会同其他战友,根据农户的个人实际情况,能就近打工就就近打工,能外出务工就组织外出务工,让不同家庭情况的农户都有事做。从做搬迁农户工作、到安置农户就业、再到解决搬迁农户日常生活中的琐事问题,段定华的身影无处不在。正是因为他和战友们的执着敬业,确保了易地扶贫搬迁的顺利推进,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赞誉。
莽王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俯瞰——崔敏提供
四、莽王村的“主心骨”
莽王村国土面积9.32平方公里,全村410户1949人,4091亩耕地,因为土地贫瘠,村民广种薄收。2010年段定华当选莽王村党总支书记后,就带领党员干部全身心投入到带领全村人致富奔小康的工作中。在他的带领下,村里的烤烟种植面积从2010年的300亩发展到2013年1200亩。村里的道路原来泥泞不堪,进村的道路是一条狭窄的土路,在他的努力下,通过争取项目,在2012年,一条4米宽8公里长的进村道路贯通,全村5个自然村7个小组长18公里的村寨道路全部修成了水泥路。2015年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后,段定华总是身先士卒,常年战斗在第一线。近年来莽王村脱贫攻坚最大的亮点就是建成了全乡最大、最漂亮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为了这项工作,段定华可以说是倾尽了他的全力。
莽王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是近年来村里最大的一件事,包括新建224户搬迁户新房以及学校、卫生室、文化活动室、农网改造、道路硬化、农贸市场、超市和集镇等。2014年,这里还是一片光秃秃的坡地。如今,一个起名为花桥新村的崭新的搬迁安置点已拔地而起,220户搬迁户已陆续入住,这里即将成为周边村寨的生产生活中心。
整个安置点工程建设累计投资6750.22万元(不含公共服务部分),对于莽王村来说是一项有史以来最宏伟的工程,为按期实现这一目标,从开工之日开始,在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段定华就带领村两委逐步攻克了规划设计、拆迁征地、落实项目资金、督促施工进度等重大难点,保证了安置点工程建设顺利实施。期间,还要抓整个村的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为了让搬迁户搬得成、住得下、有发展,段支书还想方设法发展我们的各项产业,他经常说,只有发展产业,老百姓才能有保障有发展。”村主任蒋光芹说,段支书就是全村的主心骨,在他的带领下,近年来莽王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作为一个全新的移民安置点花桥新村已成为全村的一个形象工程,99%的搬迁户已陆续入住。此前,养猪是大多数搬迁户一个赖以生存的方式,为了让大家搬迁后能安居乐业,一个让搬迁户集中饲养的万头养猪场正在建设中。另外,为了给搬迁户增加收入,村里引进的一个生产网络变压器、名为升帆电子扶贫厂的生产线已建成投产,目前正在接受报名招工,搬迁户们不仅能在自己家门口就打工挣钱,还可以照顾家庭。”蒋光芹说,虽然在最初很多搬迁户因为种种原因都不愿意搬,但入住新房后他们都说做梦都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真是享了共产党的福了。“其次,老支书领着我们主抓全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其中,翻新架设输水管道分别解决了下莽王小组、笋叶水一组和二组、山岭杆等4个小组的人畜饮水问题。另外,正在实施从何元乡集镇到莽王村8公里长通村公路的翻新建设,预计今年9月底通车。”
在段定华带领下,莽王村的经济总收入9年来翻了4倍。2010年,莽王农村经济总收入714.32万元,人均收入只有2339元。到了201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949.58万元,人均收入已达到8987元。
五、他是一个贴心的人
提起段定华这几年的支书经历,蒋光芹说:“老支书最忧虑的就是基础设施问题,他经常说,没有水和没有路就很难发展。开展扶贫工作以来,莽王村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去世的前两天还在念着如何解决缺水的问题。”
今年48岁的蒋跃武是莽王村一名种植烤烟的专业户,9年来通过种植烤烟已成为当地有名的脱贫致富能手。此前他都是去省外打工赚点小钱养家糊口,2010年为照顾老人他回到村上,刚开始他都不知道自己的出路在哪里。后来段定华在村上带领大家发展种植烤烟他就报了名。第一年他试着种了5亩,收入了1万多,第二年增加到8亩,收入又增加了不少。后来他就干脆开始大发展,第4年种植面积迅速增加到60亩,没想到却遇到了病虫害和管理不过来的情况。当时看到地里的烤烟都焉了他茶饭不思焦急万分,还好段定华及时带着农科员来到地头查看找原因进行指导。“他们帮我找到了病因选对了管理方法及时进行补救,看到地上的烟苗又重新活起来,那时我的心才落了下来。”蒋跃武说,在他开始种烤烟时段定华就告诉他放心去种,有什么问题他和村上一定会帮他想办法解决的。“老支书说话算话,他就是我们大家的贴心人。”
六、他是一个有主见的人
基层工作事无巨细,每天都会出现很多新的矛盾和困难,在面对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时,虽然段定华也会听取其他干部的意见和建议,但在做决定时他十分有主见,经常会果断拍板。蒋光芹说:“老支书常说做工作不能缩头缩脚,想好了就大胆去干,怕什么呢?只要是能照顾大家的利益,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出了事有我顶着。”
蒋光芹还清楚地记得,去年二月,莽王小学扩建时,需要征收村中两户村民的土地,因为土地上有家族祖坟,怕破坏风水,两户村民一直顶住不让。这时,有个别干部产生了消极情绪,老支书得知后带着村支委10多次走进这两户村民家中做思想工作,并召集整个家族的户主召开家族会议。他给村民讲一个村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搞不好,莽王村就不能发展,大家要顾全大局,给教育一个发展的空间,让教育办好了,莽王村的发展也就走上去了。经过他耐心细致地工作,莽王小学扩建工程如期顺利完成。
“烤烟、两青作物和外出务工是莽王村的三大支柱产业。没有更好的新产业注入,巩固提升传统的生猪肉牛养殖和两青种植是莽王村发展的路子。”段定华在2018年初的一次支部会上,就与党员代表商议着,如何加强科技培训,为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如今,经过坡改梯的烤烟已成为全村稳定的一项产业收入,投资近500万元的万头猪场已完成征地,正在建设中。
在全年的产业脱贫攻坚中,了解到办一个电子车间可以解决80多留守人员的就业问题,每一位农户可以增收2000至5000元。“有这么好的项目还等什么?”段定华在村两委工作会上拍板决定:主动向上级有关部门提出申请,将电子加工车间安排到莽王村,为小花桥易地搬迁安置点无法外出务工的农户提供务工平台。
七、他是一个有原则的人
“老叔是个原则性非常强的人!”这是段定华给侄子段从金的一贯印象。
2015年,莽王村建设易地扶贫安置小区时,工程施工队请段从金用挖机帮助挖安置点的基槽。施工中,段定华看到侄子在施工,当即就问,“你咋会到这里来干工程?”段从金说:“老叔兄弟姊妹、侄子较多,但是,他经常告诉我们,只要他当负责人一天,家里的人就别想着靠他打公家的主意。他经常说发财到别处去,不能在莽王的地盘干工程。”
段定华的儿子段从剑是莽王村懂得种桑养蚕技术不多的技术员,在莽王村发展种桑养蚕产业时,一位村干部提议聘请段从剑到村里当技术辅导员,被段定华一票否决了。
虽然家中经济不是很富裕,但是,段定华很少能够帮助在家务农的媳妇做上一点农活。段定华很少在家,要想找段定华办事,也只能到村上找。
段定华生活简朴,从不讲究吃穿,从不会利用工作关系吃喝,工作再晚都要回家,有时错过饭点就泡一碗开水饭就着一棵大葱解决。他不喜欢唱唱跳跳,不喝酒、不赌钱,平时有空就看微信关注了解政策和新闻资讯,唯一的喜好就是抽烟,最贵的也就是10元钱一包的紫云烟。段定华就是一个对自己和家人苛刻,但心里却总是装着别人的人。
八、他是一个细心的人
段定华对自家人苛刻,但却把每一户搬迁户放在心里。去年,位于莽王村小花桥易地搬迁安置点建成,莽王村64户农户搬迁到安置点。搬新家入新宅,是农村人的大事。每一户搬迁户搬家前,入住新居后,段定华都要到村民家“坐坐”。
李文军是莽王村有名的建档立卡户,由于身体有病30多岁了还未成家,平时就和父母住在坡头一处破旧的矮房里。为了帮助他家尽快脱贫,段定华首先将他列为了搬迁对象,但李文军一家起初怎么都不同意搬迁。“我和爹妈在这里都住惯了,哪里都不去。”段定华每次入户做工作得到的都是同样的答复。对于这样一个顽固的钉子户,有些干部感觉都灰心了,但段定华却说,脱贫攻坚是我们的头等大事,决不能落下一户。李文军不愿意搬迁,只能说明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到位,没有说服力。段定华一边继续做工作,一边督促安置点的工程建设。去年年底,花桥新村移民安置点完工后,段定华将李文军叫来参观新房。当李文军看到已建成的新房后,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连声问他真的可以住进这个房子里吗?得到段定华肯定的答复后,李文军愉快地签下了搬迁的协议。今年4月初,李文军一家搬入了新居,但问题又来了。李文军一家连搭个灶台的钱都没有。经计算李文军户搭建灶台要花1500多元,这笔钱不在安置点工程预算内。虽然钱不多,但像这样的情况还有段从学等好几户。“只有切实帮助搬迁户解决好每一个实际困难,大家才能安心入住。”段定华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事后他多方协调建设资金,找施工队协调了沙子和水泥,不几日,几个困难户厨房的灶台就建好了。为了帮助李文军一家解决生活困难,段定华又协调在花桥新村为李文军安排了一个公益岗位。李文军上岗后每天在安置点负责打扫卫生,每月又能增收500元。
九、他是一个好爸爸
“爸爸突然离开我们走了,今后这个家就要靠我了。”今年33岁的段从剑是段定华的二儿子,在父亲去世后,仿佛一下子成熟了很多。
“父亲一生忙碌,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工作上,但对于我和姐姐的教育他却时常挂在心上。他经常教育我们要好好读书,好好做人,脚踏实地,好日子要靠自己去奋斗。”段从剑说,但自己从小就很顽皮不爱读书,这也让父亲没少操过心。“读小学时,有一次父亲前脚才把我送到学校后脚我就跑了,为此他还发过脾气,打过我。”段从剑说,还好后来他们姐弟俩都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先后成家立业,靠自己的努力学会了一技之长。“我和姐姐都已成家,姐姐嫁到了笋叶水,我留在老家照顾母亲。这几年我学会了蚕桑养殖,还做着一点饲料生意,姐姐一直在外省打工挣钱,虽然日子苦些,但我们都能各自独立养家糊口。”段从剑说,虽然没有实现父亲让他们读书成才的愿望,但看到他们都能自食其力,父亲也很感欣慰。
“记忆中父亲都在忙工作,家里的生活全靠母亲一人撑着。父亲虽然当了干部,但却从不占公家半点好处。”段从剑说,从小家里的生活就很苦,经常缺吃少穿。“小时候家里没什么钱,有时候家里的米吃完了,我们就去与周边街坊邻居去赊米,等父亲回家来,又去还账。”父亲生活节俭,从不乱花钱,也没给他们姐弟买过玩具。记得还是1999年,父亲去昆明参加世博会,回来分别一人带回来一只电子表,让他们姐弟俩着实高兴了好一阵。“这是父亲唯一一次带给我们礼物,后来听母亲说,这是父亲狠下心来省吃俭用了好几天才买的。”
“他是一个好爸爸,虽然平时他话不多,但从小对我们的教育会影响我们的一生。”今年34岁的段从钊是段定华的大女儿,此前一直在广东惠州打工。得知消息后,段从钊连夜乘飞机往家赶。“我就想着听父亲再和我说说话,但遗憾的是等我赶回家只看到了他老人家的遗容,我的心都碎了。”段从钊说,父亲辛苦大半生,真的是太累了,现在他走了,终于可以好好歇歇了。
段从钊说,在她的记忆中父亲很少在家,有时偶尔回来歇一晚,第二天又早早离开了,平时都是母亲照顾家。父亲与母亲结婚后,感情都很好,没有吵过架。婚后父亲一直在外奔波,很少有时间陪母亲。也许是感觉对母亲和这个家有些亏欠,前段时间我们还听父亲对母亲说他还有几年退休了,到时候好好陪她过几年。哪想到这个愿望他永远也不会实现了。段从钊抽泣着说,父亲去世时身上只有一本驾照,一部手机,一包紫云烟和120块钱,遗物最多的是颁发的各种荣誉证书。“驾照是他用来骑摩托奔忙工作,手机是他用于开展工作的工具,烟是他唯一的嗜好,还有120块零钱,这就是他全部的财产,他几乎把自己的全部都放在了工作上,放在了他为之奋斗的脱贫攻坚战斗中。”段从钊抹着眼泪说:“父亲在物质上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但他留给我们姐弟俩更多的是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怎样去面对生活,这对于我和兄弟来说才是最珍贵的财产,他虽然离我们而去了,但我们全家永远怀念他!
后 记
段定华同志去世后,云南省委书记陈豪同志对段定华同志突发疾病离世表示哀悼,并对其家属表示慰问。省长阮成发嘱咐施甸县做好段定华同志的善后工作,做好家属慰问和抚恤工作。省委组织部为段定华同志送花圈表示哀悼并向其家属表示慰问。保山市委书记赵德光同志向段定华同志家属表示慰问,并要求认真总结段定华同志先进事迹。
5月17日,在段定华去世的第9天,中共保山市委决定追授段定华为“保山市优秀共产党员”,并号召全市党员、干部特别是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向段定华学习。学习他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操、勇于担当的崇高精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严于律己的优秀品格。
段定华是一个平凡的人,他的平凡在于他做的每一件工作都是一名基层党员在做的平凡的事。从参军到入党到村里工作,段定华一生大半的年华奉献给了一个又一个平凡的岗位,他的平凡在于他做到了一名基层党员该做的平凡的事,一个个平凡的岗位,一件件平凡的事,让和他一起奋斗的战友和基层广大群众,记住了这样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崔敏)
责编:李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