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牵手
——一场横跨东西部的医疗扶贫
来源: 保山日报网-保山日报 阅读:
2017年底,根据上海市沪滇扶贫协作相关要求,上海市闵行区与保山市正式建立对口帮扶关系,在资金支持、人才支援、产业帮扶、劳务协作等诸多协作项目中,医疗人才的支援成为最大的亮点——2018年初至今,方加圆,张丽梅,王洋,黄沛彦,胡伟琦,罗婕萌,一批批年轻率性、青春飞扬的医疗专家,从东海之滨到达滇西高原,从黄埔江畔到达怒江峡谷,把上海最前沿的医疗理念、科室管理理念和最先进的手术技术带到了保山市二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二院心内科、新生儿科、骨科、泌尿外科、耳鼻咽喉科等一大批医生在上海专家“一对一”的带领下,医疗技术突飞猛进,成百上千的患者在此过程中让生命的美丽重新绽放。
医疗扶贫,最温暖的字眼
扶贫,在当今中国,成了最温暖的字眼。在医疗领域,健康扶贫,是这两年来出现频率最高的字样。分级诊疗、医联体、医共体、家庭医师签约,一系列的政策词汇,成了医疗机构最靓丽的“责任”。
是的,是责任,而非风景。
2018年12月5日,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心内科主治医师方加圆,就带着这样的责任,成为沪滇扶贫协作的第十批援滇干部到达保山,到保山二院开展为期一年的专业帮扶;同时他也是上海市闵行区与保山正式结对后第一位派往保山的年轻专家。
当站在一个高度俯瞰时,就很容易看出问题。方加圆看到的保山医疗卫生状况是疾病种类繁多,医疗资源严重不足,医患需求矛盾突出。就他帮扶的科室来说,一个80个床位的病区经常要超负荷收治病人,而医护人员只有30多人。如此的医护比例,压力很大。其他有些科室要几个亚专业在一起。专科医师的培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来院就诊的患者中,心力衰竭反复住院的“老病号”随处可见,有时甚至会出现连晚上都有4—5个新发病的患者在夜间住院,但明显数量不足的专科医师不得不连轴转。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方加圆给自己制定了严密的帮扶工作的计划,他说“我看到了我的工作目标,那就是要在一年内努力提高科室的诊治水平,帮助科室早日形成强大的专业团队,给保山人民带来卫生保障。”
针对内二科心血管疾病现状,他首先在科内开讲了《室性心律失常》《AVR四步法》两个专题,从心律失常的分类到治疗、AVR四步诊断详细进行了讲述,给科内的同行介绍了上海目前最先进的心脏病治疗理念和急救手段,在后来的日子里参与了医院医共体、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建设,并积极帮助组建规范心内科。
在方加圆心里,纵然相隔万水千山,上海保山已然一家亲!他父母都已退休,爱人在一家企业工作,小孩仅有1岁多。来到保山后,父母、爱人没有一声抱怨,每天下班回到保山的“家”,给家人打电话时,家人都会告诉他“家里好好的,你安心工作。”
同样在方加圆心里,自己只是上海市沪滇扶贫协作这盘大棋里的小小一个点,但只要每一个点发出了应有的光芒,那无数个点连起来就是一个耀眼的同心圆。他知道,闵行区与保山市正式结对后,就开展了“携手奔小康”行动:闵行区与保山市一区三县先后开展乡镇、村企结对帮扶,推动闵行区与保山市两地红十字会、教育局、农委、文广局签订了结对帮扶框架协议,加强专业领域的合作交流。
2018年12月,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部署工作中,根据中央、上海市有关东西部扶贫协议的会议精神和《关于深化携手奔小康行动的工作意见》有关要求,迎来了“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保山市隆阳区人民医院卫生服务结对共建”。闵行区教育局、区卫健局遴选区内4所学校和4家医院,分别与保山市一区三县各1所学校、1家医院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同时选派4名教师和4名医生分别赴当地挂职,开展为期一年的专业接力帮扶,提升精准帮扶成效。
生命的牵手,深沉的责任
张丽梅是第二批到达保山的援滇医生。她同样从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来到保山二院新生儿科。
2020年3月的一天,是张丽梅最煎熬也最难忘的一天。这天,因为一名刚出生一天的的危重新生儿,在她的抢救下重新拥有了崭新的生命。保山日报周末特刊曾这样记录这天的“天使”之吻:新生儿科主任蒋艳红因学术活动要离开三天,恰逢一名新生儿需要急救。该患儿上机情况下一直呻吟喘息,皮肤青灰,种种迹象显示感染性休克,张丽梅赶到科室时患儿已存在严重低血压。关键时刻,张丽梅在科室医护人员的配合下积极展开救治,一直到次日凌晨5点患儿呻吟喘息消失,肤色转红,血压趋于稳定。那一分钟,张丽梅真有亲吻患儿新生命的冲动。回忆那让人身心俱疲的10小时,张丽梅说:“我深切地感受到家属是因为我是上海来的专家才这么信任我,我没有理由辜负家属的期待。”
带着医院领导嘱托与患儿家属的信任,一年中,张丽梅与科主任蒋艳红联合抢救了近20例危重患儿于生死间,给了患者家属无尽的希望。
黄沛彦是第三批到达保山二院的医生。他同样来自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
2021年4月,黄沛彦主动报名参加新一轮沪滇援助工作,5月,踏上援滇征程。说起援滇,黄沛彦曾在2015年12月—2016年5月参加上海五院第六批援滇医疗队,到云南省嵩明县人民医院开展了为期半年的援建工作,此次再次入滇可谓是再续前缘。
刚来到保山二院黄沛彦就积极投入到了对口援助科室—骨科的各项工作中,仅两周的时间,他就带领科室完成了数台脊柱及创伤的微创手术。
“来到保山,我就是二院的一员,这次的主要任务就是将国内目前较先进的骨科理念、手术方式、国内主流的治疗思路及相关围手术期的管理传授给二院骨科,在帮助这里提高医疗技术的同时尽可能的让二院的骨科学科建设上一个台阶。我也相信,我们一定能行。”黄沛彦说。
在二院,上海来的医生与本院采取的是“一对一”的传帮带方式,黄沛彦的目标是,他带着做过的手术,本院医生通过一次两次或者更多次数的实际操作后要能够独立完成,不仅要明白每一个步骤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还要尽量做一例完美一例;另外每一例手术的术前准备、手术风险评估等都要做到严谨,再严谨。
黄沛彦到保山二院的这些天,基本每天都要上手术台给二院的医生传授手术技术,比如5月18日为一例胸椎爆裂性骨折行经皮内固定手术,黄沛彦示范做一侧,二院骨科赵波医生跟着做另一侧,他一边做一边讲解技术要领,一场手术下来,赵波医生也感觉到受益良多,技术得到了一定提高。
黄沛彦给笔者介绍说由于胸椎手术相比腰椎手术技术要求更高,风险也更大。这例胸椎骨折为三柱不稳定损伤,椎体压缩达三分之二,一旦术中处理不当,甚至搬运不当,患者就有瘫痪的风险。因此,二院既往都会请省级专家下来做该类手术,黄沛彦来了以后当即带领他们给该患者制定了微创经皮内固定手术方案。微创的好处是手术切口小,病人出血少,术后康复快。
在这里,手术室的条件,包括医疗器械条件确实与上海还是有差距。为保证手术效果,黄沛彦带着骨科团队认真做了一系列术前准备工作,包括对患者伤情的仔细评估,影像学的精细测量以及内固定器械精心的挑选等。
他传导给身边医生的治疗理念是,骨科手术——能做微创就不做开放,能髓内固定就不打钢板,术后患者疼痛少,功能康复好,都会起到积极提升医院品牌与口碑的作用。根据他的观察,他认为保山二院的技术力量、硬件水平在当地算是比较好的,医生的工作热情也十分的高涨,相信经过几轮的传帮带,上海的先进医疗理念和技术很快会在保山二院得到一定范围的推广。
除了手术中的亲自传授,黄沛彦的日常工作还有科室里的教学查房和业务讲课。他表示除了手术方面精益求精以外,在围手术期病人管理、术前风险评估,抗生素、镇痛、抗凝等管理方面都需要投入精力。尤其在血栓防治领域,全国各大医院以往也都有过很多惨痛的教训。上海的医院最近几年抗凝方面就做得十分规范,病人进来以后按照病人的VTE血栓高危等级,进行评估和分类,针对性地进行分级预防措施。在保山二院,我们也要把各项医疗规范做成一个科室的诊疗常规,形成一套医疗指南和制度体系,只有做规范了,我们才能真正降低医疗风险,避免医疗事故。
在被问及是什么原因促使他第二次来云南支医时,他开笑笑说,他与云南其实挺有缘分,一直觉得云南很亲切,因为他的姨妈年轻时便从上海来到云南怒江州当知青,在机关工作直到退休才回到上海,还有两位十分优秀的云南表哥从小就给他讲述了很多关于云南的故事。5年前他第一次到云南援建时,就深切感受到了云南人民的热情,期间来过一次保山,也到姨妈家看过亲人们生活的地方,感触颇深。因此,这次援建保山,他在第一时间便向组织报了名,也算是故地重游,再续前缘。说到这里,黄沛彦充满感情地说他愿意作永昌大地上的一棵树,为这座城市增色添彩,与这片大地上的人们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并且这次援建不止是他一个人的援建,背后是科室,医院,乃至是闵行区一整个团队的支持。特别是来自家庭的支持,更让他珍惜在保山的每一天。由于妻子也在医疗系统,工作忙碌,为了解除他的后顾之忧,父母住到了家里帮助带两个小孩。对他说,东西部协作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国家有这个政策,我们上海的医生应该为西部医疗水平的提高、为边疆人民的健康尽一份力。
就这样,方加圆、张丽梅、王洋、黄沛彦、胡伟琦、罗婕萌等医生,都把自己肩上的责任压得沉甸甸的,都说这样一句话:我已是一名二院人,我要在这里种下一棵树,一棵友谊的树,一棵播撒先进理念和先进技术的树。
东西部扶贫:任重道远,前景可期
上海市第十一批援滇干部、云南保山市沪滇扶贫协作联络专员徐承宇在闵行人民广播电台“扶贫日历”节目里说:“2019年8月,受组织委派,我来到保山市扶贫办挂职,开始了为期三年的沪滇扶贫协作工作,也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我所工作的地方,有徐霞客用脚丈量的山川河流,有远征军拼死守护的寸土寸血,有杨善洲无比挂念的贫困群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同当地的干部群众一起,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这是我的使命,更是我的荣幸。在保山的近一年的时间里,我走过很多山路、看过很多乡村、访过很多农户,眼中看到的不仅仅是贫困的现状,更多的是党员干部的恪尽职守、无私奉献,贫困群众的不屈不挠、自力更生,能够跟他们一起并肩作战,我倍感荣耀、也倍加珍惜。”
保山市政府副秘书长、上海援滇干部联络组保山小组组长孙鸿宾是这样来肯定援滇医疗队的工作的。我们来自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和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的医生们,以严谨的作风、精湛的技艺、精益求精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态度赢得了保山当地人民良好的口碑。对干部人才来说,从事援滇工作是宝贵的人生历练、学习提升的机会。相对来讲,上海医院分工比较细,要求每位医生成为细分专业领域的行家,而到保山可能首先要做大科室领域的通才、全才,这个由专到通的过程需要学习。如果在上海碰到疑难复杂问题,我们这些医生可能是在前排操作的人,后排站着更大牌的专家,而在保山他们可能就是既站在前排也站在后排的人,这个责任和压力是不一样的。再比如说医院管理,如何在收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这也是在上海难以接触的问题。所以大家都特别珍惜在滇的时间和平台,一起思考“能做什么、做了什么”,还要思考“该做什么、留下什么”,如何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如何发挥两地医院的协作机制培养站在后排的人。正如这次驻点帮助的队长王洋在座谈会上说的:“保山二院已经闵行区三轮帮扶了,我们前两届的队员,得到了大家的赞许,我也希望通过我们4个人的努力,在未来的三个月以后,在我们离开保山二院时,大家能把我们作为一名保山人,或者更加有亲人般的感觉,我更希望我们的努力会受到大家的表扬。”
接下来的帮扶,每一位来保山的援滇干部,都会做一名“保山人”,角色定位立足保山工作,移上海“模板”复制保山。不仅从医疗、教育还有多个领域,做好东西部协助帮扶。当然,也会把保山人民的深情厚谊带回上海,促交流,多领域合作。如第三批援滇帮扶队长王洋,在到二院第三周就开启在科里帮助筹建并开设男科。
上海、保山,闵行、隆阳……万水千山难阻你我携手共圆“健康梦”!保山二院也借助上海援滇医疗专家开展对口支援的机会,虚心学习,每一批队员到医院后,首先让专家对医院的相关学科进行把脉诊疗,找准学科短板和技术弱项,开展精准帮扶,填补技术空白,让上海先进的医疗新技术在隆阳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时任保山二院院长何丽芬说道,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一份浓郁的情,我们通过请专家们帮我们“把脉”,从管理到学科建设,然后“对症下药”。通过一对一导师制针对性培养人才、突破一项技术难题开展一项新技术等举措提高医疗服务能力,让隆阳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得到上海专家的诊疗服务,努力在滇西医疗辐射中心建设中有为有位。(段杏花 刁丽俊)
责任编辑:李秋